分享

【言 论】展什么与览什么 ■许传良

 溥泉老人wfql8c 2017-12-06



展什么与览什么


■许传良


  因与本职相关,近年来,笔者多次参与组织地方上的书法展览,比如纪念性质的展览、展示一段时期总体创作成果的精品展、有一定文化主题的专项展,乃至反映不同群体书法创作面貌的单项展等。在展览开幕期间,根据工作安排,还承担过多次现场解说任务。在一系列书法展事的参与及体验中,始终有一个问题萦绕脑际:在当下语境中,书法展览,到底应该展什么、览什么?

  客观地讲,当代书坛,自上而下,展览已经成为书法艺术普及与提高的重要平台,地方上各种不同规模与形式的展览,与全国书法大展相比,可谓大同小异。创作主体通过展览展示自我,欣赏主体通过观展得到审美素养的提升,这是展览的积极意义所在。然而,当每次展览轰轰烈烈而过,冷静思考,似乎从展览本身具有的展与览两个方面,仍然存在很多缺失,试析如下:

  先说展什么。勿庸讳言,展览中的很多作者,面对何种主题的约稿,大多以不变应万变。对待不同性质的展览,如全市书法精品展、“迎新春”“庆五·一”或者“迎庆党的十九大”等,一概书写唐诗宋词或名句,书体始终如一。这对作者而言,固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创作风格单调且不说,更会因每个作者的固守一隅而使展览重复旧貌,不能凸显出每个展览的独特主题。

  作者创作是否兼顾主题,是极其个人化的事情,皆自我作主。但从书法创作而言,在几年之间,每个主体的书写体验会随着临池功力的积累而有所变化,而且创作思路也会多多少少有所拓展,故而每次展览应当体现出书法艺术特质的丰富性,比如从取法、字体、大小、书写材料、章法等方面都应当有所尝试与突破,这不仅利于自我创新,也会因有多面貌呈现而使展览更加丰富。

  再者,尽管书者的现实生活与古代文人情境有所不同,但透过作品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品格,应该是创作的终极目标。书法艺术之雅,就本于此。故而,创作每件作品,即使不关乎国计民生,亦应与当下相关,这也应当是新时代书法人的不二选择,舍此,则始终会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在一系列展览中,很少有作品能让人读出作者的心性,更难留下时代印痕,不无遗憾。

  再谈览什么。对于一个展览而言,现实情境中,笔者通过观察与了解,真正得览之真谛者,极为少见。通常的观展方式,大致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走马观花,近似走过场。二是缺少审美体验,人云亦云。三是很少依照释文去认真解读作品。当然时下很多展览包括作品集中缺少作品释文,皆有待改进,兹不赘述。

  那么,对于一个专业展览而言,到底如何览、怎样览,才能有审美愉悦?是否一定依赖于现场解说?我想即便于专业书家而言,亦当仔细玩味。笔者愚见,有三个层次有助于“览”,即入眼、入脑、入心。

  入眼,即览作品气象,就是看,看所有展览作品整体透露出的气象,随之入得眼来,这是从客观上需要把握的大视野。入脑,就关系到读,细读每一件作品,一读其用笔、结字、章法乃至墨法等,二读书写的文辞,读其所书文辞与书风是否合拍。入心,就是用心去品,读过之后,耐心品咂每字每句,细心体悟字里行间的气息与境界等。以上三方面对于现场解说的方式而言,或许有助于观者的入眼与入脑,但真正入心,不仅需要时间,更需观者有一定的审美体验与素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览什么,观者最终会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或者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若不遵循审美规律,那就是入宝山而空回了。

  以上虽然分述展与览,但二者在展览中并非完全独立。对于创作主体而言,还必须兼顾,既全方位展示主体的创作实力,表达性情,又可以对观者有所助益。当然,对于每一位观者而言,如果能有走近作者的机会,先解读其人,再品读作品,或许会有更深体悟。

  行笔至此,想及近日参加一位书家朋友举行的展览品鉴活动,笔者在现场谈了三点感受,一是书家的文人情怀,二是笔墨语言的表现力,三是各种书体的融通等。这虽是一次观后感,而结合本文所涉及展什么与览什么的思考,我想,其中就蕴涵着一些新的启示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