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瓶,又称堆塑罐、谷仓罐,多为青瓷质地,流行于三国两晋时期,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墓葬中的随葬器物。前身为汉代的五联罐,器表多堆塑建筑、鸟兽、佛像以及人物等造型,它为逝者而设计,疑似有供灵魂自由出入的目的。 馆藏魂瓶介绍 小六家目前在展魂瓶共六件,一楼展厅陈列两件藏品,二楼展厅陈列四件藏品,现对其中最受欢迎的三件藏品作简要介绍。 釉陶堆塑人物楼阙魂瓶 三国吴 南京草场门电力学校出土,系东吴时期烧制的器物。器物分上下两个部分,器物上部堆塑楼阁、群鸟,四小罐间堆塑人物造型,下部饰以铺首等形象,有镂空圆孔,孔部塑以水生动物,动物头部朝向圆孔作入洞状。堆塑复杂,造型精美,反映六朝先民对于灵魂升天之后仍能获得美好生活的祈愿。魂瓶堆塑排列整齐,人物形象与飞禽走兽栩栩如生,反映了我国制瓷工艺和雕塑技术在东吴时期的超凡水平。 青瓷堆塑人物楼阙魂瓶 三国吴 南京江宁上坊出土。青瓷魂瓶胎质细腻,器物上部塑一组庄园式建筑,装饰繁缛。李志明先生认为,魂瓶上的动物形象并非现实与虚幻动物的简单堆积,其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寓意。譬如,飞鸟为魂瓶中十分常见的动物形象,多呈向上的姿态,在古人的观念中,鸟具有神性,是沟通天地的媒介,装饰飞鸟,似有将罐中的灵魂引领升天的意味。而熊为瑞兽,其“冬眠春出”的习性如同死亡与新生之间的周期循环,熊的象征意义满足了人们对于“灵魂不灭”的美好夙愿。(注1)该魂瓶上堆贴各类动物造型,错落有致,生动传神,再现五谷丰登、牲畜满棚的日常生活图景,其艺术价值毋庸置疑。 青瓷堆塑人物楼阙魂瓶 西晋 南京下关狮子山出土。胎质细腻,外表施青釉,全器以盘口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将上部堆塑由上至下分为三层,最上层为楼阁建筑,四角堆塑胡人形象,第二层堆塑模印飞鸟若干,四小罐掩映其间,第三层堆塑胡人,高鼻深目,神态平和,并肩盘坐,双手交叉叠置胸前。下部罐体为鼓腹,最大腹径处饰铺首衔环,整个器物集多种形象于一体,图案繁复而生动,既具有现实主义内容,又具有浪漫主义色彩,是细节与整体的完美结合。 器形演变 魂瓶的前身为西汉时期的五联罐,五联罐由五个大小相同的罐子组成,一个在正中间,其余四个围绕在中罐周围。其初,五联罐器表饰以简单纹样,底部有足。到了西汉中期,器表转变为素面,器物转变为平底。 到了东汉至三国吴早期,始见青瓷质地的五联罐,罐体愈加层次分明,位于中央的罐子高大突出,周围四罐愈小愈狭长并下移至中罐的肩部。罐上开始出现浮雕人物、动物、飞鸟的形象,胎釉结合较前期牢固。 三国吴后期到西晋时期,堆塑工艺发展到鼎盛,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魂瓶,中罐愈加高大,四小罐逐渐被掩盖于日益繁复的亭台楼阁、飞禽走兽之中。甚至到了西晋后期,原本的小罐完全被亭台楼阁所替换,并且出现了龟跌碑铭。到了东晋早期,魂瓶走向衰亡。值得庆幸的是,魂瓶并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类似形制的器皿在宋代再度焕发生机。 青瓷堆塑人物楼阙魂瓶(局部)西晋 南京郊区出土 制作工艺 魂瓶通过拉胚成型,将上下两部分粘连而成,利用修胚、补水等工艺使器表光滑平整,器壁厚薄均匀。瓶底和建筑屋檐通过拍片而形成,上部堆塑的楼阁建筑、仙人佛像、飞鸟猛兽则采用拍、堆、捏、镂雕和模印等方式加工而成。(注2) 魂瓶的功用与内涵 关于魂瓶的功用,学界意见不一,罗二虎先生在《中国美术考古研究现状》一书中整理了众多学者的观点。 1、粮仓说:推测魂瓶具有“粮仓”功能的学者不在少数,最先提出这个观点的是傅振伦先生,其将魂瓶称为“瓷仓”。无独有偶,陈万里先生认为魂瓶“上方屋宇,疑似谷仓,飞鸟上翔,似有进而觅食之意”。 2、灵魂居所说:魂瓶下部多存在镂空小孔,这与粮仓的形制不符,因此一些学者并不认可“粮仓”一说。日本学者小南一郎认为亡魂与器物本身具有密切联系,该器为盛魂之用,魂瓶上部的亭台楼阁等堆塑实质上所表现的是亡魂的栖身之处。 3、寓意升仙说:另一部分学者认为,魂瓶上部的阙与汉代画像石上的天门形象相似,所表现的是仙人居住的场所,寓意引导死者的灵魂升往仙境。(注3) 虽然魂瓶的内涵众说纷纭,但值得肯定的是,魂瓶作为一类时代特征鲜明的器物,对我们研究六朝历史、艺术与工艺具有重要的意义。六朝先民以繁杂的堆塑、莹润的青釉加之精湛的工艺为魂瓶营造出神秘梦幻的气质,向世人展现其极富浪漫主义的精神世界。 1.李志明.:《魏晋时期魂瓶动物形象初探》,《美术大观》2011年第7期。 2. 高军、蒋明明:《对青瓷魂瓶的思考》,《南方文物》1994年第4期。 3. 罗二虎:《中国美术考古研究现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88-290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