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意外情况应急处理预案

 山东中医竹林 2017-12-08


2017-12-08 非主流针灸




01



针灸意外一旦发生,立即进行处置,其要点如下:

一、诊断应迅速准确:针灸意外发生之后,立即拔出全部针灸针并迅速地作出准确判断,包括属于哪一类损伤,损伤的部位以及程度,以便进一步救治。

二、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一种是在施治过程中或治疗后即刻出现,一种则于针灸后数小时至一、二日甚至更多时间不等。对于前者,显然需要立即处理。后者则应见微知著,或留院观察,或嘱家人随时注意变化,以免贻误救治时机。

三、针灸意外的处理,轻度气胸、局部血肿、晕针等,诊室内即可处理。中、重度气胸,深部位的折针,重要内脏的损伤等,需请外科会诊处理,做好转科前的初步治疗。

四、配备部分救治药品和器械,如肾上腺素、强心剂、消炎软膏以及龙胆紫药水等。 




02




针灸意外预防

一、加强责任心,提高医德修养,时刻保持冷静头脑,谨慎处理每一病人。针刺时应“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素问·针解》)。

二、提高业务水平,针灸医师必须掌握解剖学,熟悉全身解剖情况,掌握哪些穴位易出问题,哪些穴位比较安全。选择恰当的针刺深度和方向。掌握病理学,了解在病变时脏器解剖的位置和特点。

三、注意严格消毒:针刺消毒,应包括术者的双手,针具及患者的穴区。

四、遵循操作常规:针前仔细检查针具是否有锈蚀和带钩。针刺时,精心体会手感,动作轻柔。有重要脏器部位,更宜谨慎。随时观察患者的神态表情。如有晕针史者,尽可能令其卧位针灸。让患者在针前尽量取舒适的体位,并嘱患者在针灸过程中不得随意变动体位。

 




03




针灸意外具体处理措施

一、晕针

(一)、轻度晕针,表现为精神疲倦,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重度晕针、表现为心慌气短,面色苍 白,出冷汗,脉象细弱,甚则神志昏迷,唇甲青紫,血压下降,二便失禁,脉微欲绝等症状。

(二)、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其他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劳累过度、饥饿空腹、大汗后、大泻后、大出血后等。也有因患者体位不当,施术者手法过重以及治疗室内空气闷热或寒冷等。

(三)、处理:立即停止针刺,起出全部留针,扶持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解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饮温茶,即可恢复。如未能缓解者,用指掐或针刺急救穴,如人中、素�、合谷、内关、足三里、涌泉、中冲等,也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神阙等,必要时给予吸氧等急救措施。晕针缓解后,需适当休息。

(四)、预防:对晕针要重视预防,如初次接受针治者,要做好解释工作,解除恐惧心理。正确选取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对劳累、饥饿、大渴时,应嘱其休息,进食、饮水后,再予针治。针刺过程中,应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神态,询问针后情况,一有不适等晕针先兆,需及早采取处理措施。此外,注意室内空气流通,消除过热过冷因素。


二、滞针

(一)、针在穴位内,运针时捻转不动,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若勉强捻转、提插时,则患者感到疼痛

(二)、原因 患者精神紧张,针刺入后局部肌肉强烈挛缩;或因行针时捻转角度过大过快和持续单向捻转等,而致肌纤维缠绕针身所致。

(三)、处理 嘱患者消除紧张,使局部肌肉放松;或延长留针时间,用循、摄、按、弹等手法,或在滞针附近加刺一针,以缓解局部肌肉紧张。如因单向捻针而致者,需反向将针捻回。

(四)、预防 对精神紧张者,应先作好解释,消除顾虑。并注意行针手法,避免连续单向捻针。


三、弯针

(一)、针柄改变了进针时刺入的方向和角度、使提插,捻转和出针均感困难,患者感到针处疼痛

(二)、原因:术者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以致针尖碰到坚硬组织;或因患者在针刺过程中变动了体位,或针柄受到某种外力碰压等。

(三)、处理:出现弯针后,不能再行手法。如针身轻度弯曲,可慢慢将针退出;若弯曲角度过大,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因患者体位改变所致者,应嘱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后,再慢慢退针。切忌强拔针、猛退针。

(四)、预防:医者进针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患者的体位要选择恰当,并嘱其不要随意变动。注意针刺部位和针柄不能受外力碰压。


四、断针

(一)、针身折断,残端留于患者腧穴内。

(二)、原因:针具质量欠佳,针身或针根有损伤剥蚀。针刺时针身全部刺入腧穴内,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局部肌肉猛烈挛缩。患者体位改变,或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等所致。

(三)、处理:嘱患者不要紧张、乱动,以防断针陷入深层。如残端显露,可用手指或镊子取出。若断端与皮肤相平;可用手指挤压针孔两旁,使断针暴露体外、用镊子取出。如断针完全没入皮内、肌肉内,请外科会诊在x线下定位,用手术取出。

(四)、预防:应仔细检查针具质量,不合要求者应剔除不用。进针、行针时,动作宜轻巧,不可强力猛刺。针刺入穴位后,嘱患者不要任意变动体位。针刺时针身不宜全部刺入。遇有滞针、弯针现象时,应及时正确处理。


五、气胸

(一)、轻度气胸:患者无明显的气急、发绀,针刺后只有伤侧轻度胸部不适,活动后气短,应即令病人卧床休息,保持安静。给予持续低低流量吸氧或面罩高浓度吸氧。注意观察,以防症状突然加重。一般卧床休息5~7天。根据病情给镇咳、止痛剂及防感染药物治疗。

(二)、中重症气胸;患者有明显的气急、发绀、胸痛都,采取以上措施的同时,请呼吸科或胸外科会诊,行排气减压或手术治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