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俄,上海小资文化的奠基人

 洪建一 2017-12-08



上海在文化上是一个移民绝对强势的城市。如果有人说自己祖上就是在上海,我们反而会说:哦哟,乡下人。这种强势在中国其他城市是很难找到的,以至方言都不带本地人玩的。上海话完全是一种移民的语言,主要由苏州话和宁波话杂交而成。


上海历史上的移民除了中国各地的移民之外,还有两部分人也很重要,犹太人和白俄。犹太人在上海的历史已经广为流传了,但是白俄对上海的影响却很少有人提及。

1885 年,俄羅斯帝國駐上海總領事瑞丁(M. Reding)及其夫人


看来2万白俄对上海城市精神影响之深远,远远超过2万犹太人对上海的影响。


现在我们很少提及白俄对上海的贡献,可能跟俄罗斯文化在世界上整体的没落有很大关系。


上海白俄 (英语:Shanghai Russians)

指二十世纪上半叶集中居住于上海租界,特别是上海法租界中的俄罗斯裔居民。因早期汉译之“俄罗斯”、“露西”又被译为“罗宋”。

 

白俄难民选择在法租界落脚,是因为俄国的犹太人已经住在那里,法语对他们来说是第二语言,加上法租界就业机会不少,所以他们很快占据了霞飞路(avenue Joffre,今淮海中路),使之变成俄罗斯街区,后来被称作“小莫斯科”或“小俄罗斯”。

1920年,当“Rosalie mother”号把高加索的反苏维埃政权的俄国人运到上海时,俄国社团出动全体人员迎接他们的亲属和朋友。


霞飞路850号百灵洋行,又称巴拉诺夫百货商店,乃是法租界最大的俄侨百货店。业主巴拉诺夫后成为上海俄侨中的百万富翁。

 

白俄移民对上海最大的贡献是把上海这座城市的艺术品味大大往前推了一把,给上海的普罗大众普及了西方艺术。白俄移民中有不少世界顶级的音乐家、舞蹈家和画家,在他们的带动下,话剧、音乐、歌剧、芭蕾舞在上海盛极一时。

1930年代有钱的白俄还是可以悠闲的喝着下午茶。


1930年代,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公董局的乐队成员大部分都是俄国人。1934年,工部局交响乐队的45名队员中,有24名为俄国侨民。他们每周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办室内音乐会,夏天则在工部局公园里进行露天演出,演奏的都是欧洲著名音乐作品,这让上海人感受到了真正西方古典音乐的魅力。

 

当时不少白俄音乐家任教于中国的最高音乐学府——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如钢琴系主任扎哈罗夫、大提琴系主任舍夫佐夫、声乐系教授苏石林等,他们培养了一批出色的中国音乐家。

 

大家还记得上海滩的音乐老克勒香港人“查理林”吗?90年代上海电台最受欢迎的《怀旧金曲》栏目就是他创办的。查理林的音乐老师就是俄罗斯爵士乐界大名鼎鼎的“龙司特”。

 

查理林回忆道:当时我们家住在淮海路复兴路附近,这个地段属于法租界,居住着很多白俄音乐家。每当夜幕降临,空气中总是弥漫着悠扬的小提琴和钢琴曲,这让查理林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查理林16岁时跟龙司特学钢琴,每周去他家一次,直到龙司特1947年离开上海回国。龙司特还有很多粉丝,不少是圣约翰大学的学生。

当年风靡上海滩的俄罗斯爵士大乐队每晚在百乐门演出,龙司特是乐队领班。

 

说起龙司特,他是世界驰名的俄罗斯爵士乐队的团长和总指挥,他也是世界公认的爵士乐的代名词。他指挥了68年的这支乐队当时每晚在百乐门演出,并在上海一举成名。现在讲起老上海爵士乐,大家只知道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其实当时在上海真正风靡的是被称为“东方爵士乐王”的龙司特。

龙司特(左二)为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演奏后合影。最右为俄罗斯总统普京。

 

当时龙司特只有二十多岁,住在法租界延庆路4号。2001年(时年龙司特86岁)当他重返延庆路故居时,一个老太太认出了他,甚至激动的流出了眼泪。因为老太太当时还是小姑娘,每天都能听到从4楼传出的音乐声,那是龙司特在演奏。

 

而当时龙司特的房子是跟一个中国裁缝租的。2005年当龙司特在莫斯科病逝时,手里还一直握着用了几十年的中国龙头拐杖,可能他念念不忘的还是心目中的第二祖国--上海。


所以,这些和华人中下层混居的白俄音乐家带来的西方音乐,那时候就已经深深嵌入到普通上海百姓的生活中了。他们对上海这座城市民众艺术修养的提高,乃至上海小资情调的建立,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客观事实。

1930年代很多白俄音乐家跟普通中国百姓混居在一起。

 

话剧在上海也非常有群众基础,这也是白俄带给上海的礼物。当时白俄在上海最叫得响的是话剧演出,俄国著名表演艺术家普里贝特科娃·克拉林,曾联合一批白俄艺术家在上海组建了“上海俄国话剧团”,在“巴黎大戏院”(淮海中路550号)演出轻音乐喜剧、滑稽短剧,在“法国公学”演出严肃戏剧。

1928年4月22日在东华大戏院(后称巴黎大戏院,淮海电影院),上海俄侨剧团试演。 

克拉林作为著名导演,还亲自上台领衔主演果戈理的《钦差大臣》、《白痴》等俄国古今名剧,使中国观众大开眼界。她还导演过中国戏剧家曹禺的《雷雨》,并主演女主角周繁漪。在俄国艺术家的推动下,话剧可以说是当时上海摩登青年最热衷的活动之一。

      安福路255号白俄贵族安德罗波夫别墅。


现在上海的话剧圣地是安福路的话剧中心。在话剧中心对面安福路255号,有一幢哥特式的建筑非常引人注目,但很少有人知道这是白俄贵族安德罗波夫1930年为自己建造的别墅。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上天的安排,在话剧中心对面矗立着一幢白俄的建筑(其实上海现存的白俄建筑非常少,有名的还有列文设计的南昌大楼、愚园路西园大厦),彷如纪念碑一般提醒着上海,话剧是白俄带给上海的礼物。

 

俄国芭蕾舞在国际上素具盛名,著名芭蕾舞女演员克·彼·马克佐娃1923年到上海定居,开办了芭蕾舞学校。她还联合一些俄国芭蕾舞艺术家组成“俄国歌舞团”,在兰心大戏院演出,培养了一批中国和白俄芭蕾舞演员。建国后上海芭蕾舞团几乎有一半的演员,最初都是从马克佐娃芭蕾舞学校毕业的。

 

二三十年代,上海几乎所有大酒店都雇佣俄罗斯乐队和歌手;俄罗斯剧场里演着芭蕾舞和歌剧;芭蕾舞女在酒店客人面前演出;男人教授语言、马术、击剑及各种乐器;出现了许多俱乐部、文学艺术协会,把作家、画家、演员、音乐家、舞蹈家和记者们聚集在一起,这些白俄艺术家还在上海创造了一种文化,被后人称为“俄罗斯东方文化”。 

当选为1931年的“上海小姐”——俄侨海伦·斯鲁兹卡娅,奖品是一辆汽车。


可以说当时白俄已经融入了上海城市生活,历尽苦难后他们来到上海这个避难地,上海已经成为他们心目中真正的第二祖国。他们在这里证实了自己,又把自己的元素加入到这个城市的风格中。

白俄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磨剪刀,是很多人小时候的记忆。


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应该忘记那些曾经生活在上海杰出的白俄艺术家。

1947年11月28日,举行再建普希金纪念碑揭幕仪式,由苏联侨协主持,民国上海市市长吴国桢讲话,并有苏联领事和中外文化团体代表以及宋庆龄、许广平等知名人士200多人参加。(左一卫吴国桢)




关注:ArtDeco上海 了解法租界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