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东坡书法观:立身先须谨重,书法且须狂放,技法意趣并立

 中土闲鹤堂 2018-09-11

苏轼是北宋的大文学家、大书法家。他的书艺创作,体现出宋代的“尚意”书风,其书法理论开创了宋代破“法”求变的书法美学思潮。

苏轼的书论,散见于大量的题跋、书信和诗歌之中,论及的内容有书法创新、学养韵味、技能训练、书写工具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关于书法创新的一系列论述,可以称之为“自出新意”观。 

 苏轼 《黄州寒食帖》

艺术的终极目的在于表现自我,在于创新。创新意识在苏轼的书论中表现得很突出。苏轼《次韵子由论书》诗云:“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不善书”是自谦之词,“晓书莫如我”并非自我夸耀。 

 苏东坡画像

苏轼认为,书法创作的关键在于“通其意”,即得书外之意,也就是书中有我,有“我”的意趣,“我”的面目,而不是四平八稳,完美元缺。正因为书法的关键在于“通其意”,所以在创作时,就不必也不能斤斤计较于点画的得失。

苏轼自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在《评草书》中又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张旭草书

他以书艺创作能“九意于佳”、“自出新意”而自负和快慰。在评论隋唐以来的书家时,苏轼非常推崇那些富有个性、富有创新精神的书法家,如《书唐氏六家书后》评张旭书法,曰:“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 

 颜真卿塑像

苏轼评价颜真卿、柳公权书法时写道:“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苏轼认为颜鲁公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一变古法”,开辟了新的书风;柳公权的可贵处,在于他“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这种评价非常准确,可见苏轼眼力颇高。

 

苏东坡点评书法: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苏轼认为,好的书法作品应表现出书家的学识、人品,应该有清雅深长的韵味。而书法作品中的韵味,又是与书家的学养、人品密切相关的。 

 《东坡谈艺录》《颜真卿临本》

首先,苏轼强调学书者要多读诗书,加强品德修养。他在《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中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苏轼记述黄庭坚的话,认为不读书,不通义理,面目粗鲁,语言无味,强调知识可以塑造人的性格,改变人的气质。苏轼还认为,从书法作品中可以窥见书家品德的高下。 

 黄庭坚《苏轼寒食帖跋》

苏轼《题鲁公帖》又云:“观其书,有以得其为人,则君子小人必见于书。”“然人之字画工拙之处,盖皆有趣,亦有以见其为人邪正之粗尔。”一般说来,技法、意趣、人品,可以称为书法作品的三个要素,技法是表情达意的手段,意趣是书作中表现出来的情感趣味,人品则是指书作中所蕴藏的道德节操。 

 柳公权像-颜真卿像

技法、意趣作为书法作品的要素,是人所共知的,不存在争议。把人品作为书法作品的要素之一,则是存在分歧的。苏轼认为,书家的作品,从技法而言,有的工巧,有的朴拙;就意趣而言,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的潇洒,有的拘谨……透过技法和意趣,可以推想书家人品的高下优劣、忠奸邪正。 

 黄庭坚纪念馆

苏轼这一观点,符合少数书家的实际,用来评价颜真卿最为恰当,但不带有普遍意义。书法史上相当多的书家,为人正派,忠肝义胆,而在书法创作中却偏偏喜欢“以侧取妍”,单从作品本身,确实很难看出书家的人品。 

 苏东坡书法

苏轼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在评黄庭坚书法时,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三反”。在这里,苏轼以幽默之语,道出厂黄庭坚为人与作书的不同风貌。 

 苏东坡雕像

从做人而言,黄庭坚受佛道思想影响,忘得失、齐荣辱,强调众生平等,又是胸怀坦荡、为人耿直的文人士大夫。从书法而言,黄庭坚的字或向左侧,或向右斜,笔走龙蛇,活泼跳荡。其作字与其为人各有原则,作字贵在奇纵变幻,为人必须始终如一,正如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所云:“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苏轼是才华盖世的大批评家,他不仅看到了书法与人品完全统一的一面,也看到了书法与人品表面上不一致的一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