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彻解红楼》〔180〕:茗玉

 水清木华kkxa19 2017-12-10

 

━━《第三十九回》解读之二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投了贾母的縁,被留了下来。

这就有好戏看了,好戏就是:小姑娘抽柴的故事。

刘姥姥讲:“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有人偷柴草来了。……

贾母插话:“必定是过路的客人们冷了……

刘姥姥说:“老寿星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祅儿,白绫裙子……

这时突然报:“南院马棚里走了水,……”是着火了。

等火灭了,宝玉急切地追问刘姥姥:“那女孩儿大雪地里作什么抽柴草?倘或冻出病来呢?”

贾母嫌抽柴草引出火来,不吉利,不让刘姥姥讲了。

事后,宝玉总放不下刘姥姥讲的故事,拉着刘姥姥细问:“那女孩儿是谁?”

刘姥姥告诉他:是一位小姐,叫茗玉,十七岁,一病死了。

宝玉跌足叹息不已。

刘姥姥告诉宝玉:因老爷,太太思念不尽,便盖了祠堂,还塑了茗玉小姐的像。

痴心的宝玉第二天即派茗烟去找,茗烟跑了一天,至晩才回来,告诉宝玉:“爷听的不明白,叫我好找。找到东北上田埂子上,才有一个破庙。”“一看泥胎,吓的我跑了出来。那里有什么女孩儿,竟是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

作者这个故事想说明什么?

立松轩有一则批语说:

“……文章不得雷同,先既有杜诗,今不得不用套坡公听鬼之遣事以振其余响。即此以点染宝玉之痴,其文真如环转无端倪可指。(府·39F·LⅠ0640

批语也在瞒人,故事不是点染宝玉之痴,下一句说:其文真如环转无端倪可指,意思是无人看得出端倪。

其实这里暗隐一事,即乾隆九年,乾隆将雍正旧邸雍和宫改为庙宇一事。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皇子雍亲王,称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又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可以说,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每年都要在这里举办大愿祈祷法会农历的正月二十三日至二月初一日为法会日期其中正月二十九日,二月初一日两天要跳金刚驱魔神舞

 

金刚驱魔神舞是戴着藏传佛教具有象征意义的面具随着鼓、钹、莽号等法器的节拍抑扬进退疾徐有序的舞蹈为驱邪逐祟、祈求吉祥的宗教仪式

茗玉讲的“青脸红发的瘟神爷”,正是暗示“金刚驱魔神舞”。

 

 

 

2017101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