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谥号―――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所赐予的称号。 拜印―――新官到任后接印时所举行的仪式。 爵位―――大清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之分。 公―――分一至三等公,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云骑尉,一等至三等男,正二品。 庶吉士―――通称“庶常”。明设,清沿其制。在翰林院中设庶常馆,选新进士入馆,为翰林院庶吉士,分习满、汉文书籍,称“馆选”。三年期满后举行考试,成绩优良者分别授以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授各部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光绪末停科举,庶吉士改从外国留学毕业及本国学堂毕业者,经廷试后选用。 候补―――清制,没有补授实缺的官员在吏部候选后,吏部再汇列呈请分发的官员名单,根据职位、资格、班次,每月抽签一次,分发到某一部或某一省,听候委用,称为候补。但也可以出钱免予采取抽签方式,自由指定到某处候补,称为指省或指分。候选―――清制,京官郎中以下,外官道员以下,凡初由考试或捐纳出身,以及原官因故开缺依例起复,均须赴吏部报到,听候依法选用,称为候选。 行走―――入值办事的意思。清制,不改原来官职而调充其他职务,即称在某处或某官上行走。 丁忧―――旧时称遭父母之丧为“丁忧”。清代制度,官吏丁忧,须离职守制。 起复―――明、清两代指服父母丧满期间重新出来做官。 休致——亦称致仕,官员辞掉官位退休。 会办―――会同办事的意思。 湘军―――咸丰三年,曾国藩为对抗太平军,在练勇基础上扩充并重加编练而成,是清末重要的兵系之一。 淮军―――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由李鸿章编练成的武装,是清末重要的兵系之一。 楚军―――在曾国藩的支持下,由左宗棠编练成的武装,是清末重要的兵系之一。 戈什哈―――清代高级官员的侍从武弁,简称戈什,满语护卫之意。 荫生―――即是凭借上代余荫而取得的监生资格。一般来讲,凡按品级取得的称为官生,不按品级而由皇帝特给的称为恩生。荫生名义上入国子监读书,事实上只需一次考试即可给予一定官职。 监生―――明、清在国子监肄业的,统称监生。初由学政考取,或由皇帝特许。监生有举监、贡监、生监、恩监、荫监、优监等名目。如未入府、州、县学而欲应乡试,或未得科名而欲入仕的,都必须先捐监生,作为出身,但不一定在监读书。 举监―――以举人资格入国子监读书者称为举监。 贡监―――以贡生资格入国子监读书者称为贡监。 贡生―――生员(秀才)一般是隶属于本府、州、县学的,若考选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则不再是本府、州、县学的生员,统称贡生。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生监―――以生员资格入国子监读书者称为生监。 恩监―――清代由皇帝特许给予国子监生资格的称为恩监。 荫监―――官员之子不经考选取得监生资格的称为荫监。 优监―――由附生选入国子监读书者称为优监。 附生―――于府、县学外有取附学生员之制,生员亦称附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