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科举功名考略

 淡泊1971 2016-06-09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朝廷选拔官吏的一种基本制度,因其采取通过考试,分科取士,故而称之为科举。起源于汉朝,始创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历时1300年。稽考科举形式与功名,大致分为以下诸类:

一、学堂分类

㈠国子监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常设于京城,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宋时在东京开封和西京洛阳分设国子监。元承旧制,又增设了“蒙古国子监”和“回回国子监”,分别招收蒙回皇亲贵胄子弟入学。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成祖朱棣又迁都北京,故而南北两京均设国子监。清顺治初改南京国子监为清江宁府学,改北京国子监为太学。国子监通常设祭酒1人,从三品,为最高行政长官;属下设丞或主簿、录事各1人,管理学籍及日常事务;另有博士、助教若干,负责教学。所授课程主要为儒学,如《周易》《尚书》《毛诗》《春秋》《礼记》《论语》《孝经》《尔雅》等。各府、州、县学选送的贡生,经考试合格后,方可入国子监读书,简称“监生”或“太学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革学制,废国子监,设学部。

㈡府学即府立学校,建筑格局为左学右庙,集学习儒家经典与祭祀孔子为一体,是学庙合一的府级官办教育机构。“府学”亦为官职称谓,指主管府级地方教育事务的官吏。在校生称“郡庠生”或“生员”。所学内容类同国子监,生员学业期满后可参加乡试,或选贡入国子监深造。“府”为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如西安府、开封府等,级别高于州、县。“学”即学校、学堂。

㈢县学即县立学校,是县一级地方官办教育机构。县学性质与建筑格局类似府学。自元代起县学始设教谕,明清时增设训导,设管理人员和教师若干。所学内容类同国子监,生员学业期满后可参加乡试,或选贡入国子监深造。在校生称“邑生员”、或“生员”、“庠生”,清代又称“县学生”。

㈣私塾即旧时创办于家庭、宗族或乡村的私立学校,是古代社会民间最基层的教育机构。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学生入学年龄不限,小则五六岁孩童,大则二十岁左右青年。学生少则三四人,多则数十人。主要从事启蒙教育,主要教材为《童学须知》《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等,学生进一步则读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

㈤义学指旧时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设立的蒙学,亦称义塾。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免费上学。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读书、作文、学算等,并兼有伦理教化的功能,常用的课本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昔时贤文》等。

二、科考等级

古代科举考试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㈠童试:即科考资格考试,参试者为"儒童""童生"。考试过程谓之“进学”或“入泮”。唐宋时称为“州县试”,明清时称作“郡试”。童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一般由知县主持,本县童生要有同考者五人互结,并且有本县廪生作保,才能参加考试。试期多在二月,考四到五场,内容有八股文、诗赋、策论等,考试合格后方可参加府试。

府试由知府或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考试内容和场次与县试相同,试期多在四月。通过县、府考试者称之为童生,方可参加院试。

院试又叫道试,由主管一省诸儒生事务的学政主持。院试合格者称"生员"(俗称秀才),方可进入官学和正式参加科举考试。

㈡省试:即省级考试,又称“乡试”,是古代科举选仕最关键的考试,考中者称为“举人”,亦称“孝廉”,即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会试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明清定制,乡试每三年一次,在省城(含京城)举行,由各地州、府主持,主考官由皇帝钦派,应试者均为本地生员。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遇庆典加科为恩科,所试课目为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策问等,乡试第一名为解元,第二名为亚元,第三、四、五名为经魁,第六名为亚魁。凡考中举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㈢会试:即中央级考试。于乡试次年三月举行,故又称“春闱”。主考官由皇帝钦定进士出身大学士、尚书等官员充任,考试地点在京城贡院,考试课目与乡试相同。分地域按比例录取,名额不定。通常每科录取三百多名,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揭榜后,中试者于下月参加殿试。

㈣殿试是为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由皇帝亲自出题监考,又称“御试”、“廷试”或"廷对"。明清时,贡士须经复试后,才能参加保和殿“殿试”。殿试只考“策问”,皇帝根据读卷官评判结果御批钦定。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前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第一名称为“传胪”;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明清时,每科录取进士约三百名左右。

三、功名称谓

功名,即功业和名声,旧时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古代及科考功名称谓有以下十一类:

㈠儒生: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考中生员称小儒生,考中举人称中儒生,考中进士称大儒生。后来泛指读书人。

㈡秀才:指考取功名的读书人。东汉时避讳光武帝刘秀名字,改称“茂才”。明清时专指在府、州、县学读书的生员。

㈢童生:指通过县、府考试的合格者。有些读书人要多次尝试,才能通过县、府试成为童生。亦有人院试多次落第,到了白发苍苍仍称童生。清道光年间,广东曾经多次有百岁童生参加院试的纪录。

㈣生员:指在府、州、县学读书学生,亦称“郡生员”或“邑生员”、“县学生”、""、“士子”。生员有固定名额,学籍管理及考试非常严格。童生应试合格录取后即为生员。生员分廪生、增生、附生三等,名额各有定数。一等为廪生,指岁考成绩特别优秀者,由官府供给膳食,又称“廪膳生”。明初规定廪生名额为:府学40名,州学生30名,县学20名,官府每月供给伙食补贴六斗米;二等为增生,指廪生之外增加的名额称“增广生”,简称“增生”,膳食自理;三等为附生,指在廪生、增生之外再额外增加的生员,因其附于廪生、增生之后,故称“附学生员”,简称“附生”,膳食自理。

㈤贡生:指地方府、州、县学贡入国子监读书的优秀生员。意谓以优秀人才贡献给皇帝。贡生毕业后,即可具备选官的资格。贡生分为岁贡、恩贡、优贡、拔贡、副贡、例贡六类:

[岁贡]指地方官学根据惯例,每年或两至三年选送学行俱佳、年资较长的廪生,贡入国子监读书。大都论资排辈,挨次升贡,故俗称挨贡

[恩贡]指遇皇室盛典,在岁贡之外恩选,贡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清时特许先贤后裔入监者,亦称恩贡。

[优贡]指由各省学政主持考选贡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每三年一次,清制每省不过数名,亦无录用条例。

[拔贡]指指每六年由各省学政主持考选一次,保送贡入国子监读书的优秀生员。乾隆中改为十二年一次,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

[副贡]指在乡试录取名额之外列入备取,可入国子监读书,称为"副榜贡生",简称副贡

[例贡]指非经考选,而由援例捐纳进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故称例贡,不算正途。

以上恩贡、优贡、拔贡又称“选贡”,经朝考合格者,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如明嘉靖中,富平流曲人孙惟谦(孙丕扬之父),即以选贡身份出任宝坻县知县。

监生:即国子监生员的简称。监生分为恩监、优监、荫监、例监四种:

[恩监]由皇帝特许给予的国子监生资格;

[优监]指由附生考选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

[荫监]又称“荫生”,指因父祖官位而荫为监生的官僚子弟;

[例监]又称“捐监”,指通过捐钱入国子监读书的生员。

举人:指经过乡试考取功名的读书人。意为被荐举之人,举人俗称“老爷”,雅称“孝廉”。生员考取举人,就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步入仕途。古时中举年龄不等,有的弱冠即中举,有的步而立之年中举,如明弘治间富平流曲东川人,乌古伦速可后裔李宗枢,19岁中举,26岁赐进士,45岁官拜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河南。其父李恕,28岁中举,38岁赐进士,52岁官拜贵州左参议。明嘉靖间,李恕曾外孙、富平流曲南街人孙丕扬,20岁中举,25岁赐进士,万历间官拜户部左侍郎、刑部尚书、都察院作都御史、吏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有的生员则屡考不第,终身无缘入仕做官。

㈧贡士:即会试合格者。意为推荐给皇帝的贡士。取得贡士资格,才能参加殿试。

㈨进士:是儒学贡士殿试及第者的称谓。殿试合格者,经皇帝御批钦定,分别“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赐同进士出身”。“赐进士及第”一般在皇帝身边任职。其它进士或授朝官,或授外官不等。

 武举人:即古代武科举人。武举制度创始,兴盛于明清。设武科乡、会试,考期类同儒科。乡试考中者即为武举人,授以武职。弘治六年1493,定武科六年一试,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后又改为三年一试,考试内容主要为马步、弓箭和策试。古时亦有儒学生员乡试不第者,改文从武。如万历间富平流曲梅家庄人杨四聪、子杨定国、侄杨卫国,父子(侄)三人皆因乡试不逮而改文从武,先后考取武举人。杨定国殿试赐武进士,官拜陕西行都司宁夏副总兵。杨卫国官至陕西行都司甘肃标下游击将军。但因武举制度相对严密苛刻,凭真本事吃饭,考取武举功名难度较大。故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

 (十一)武进士:是明清时武举殿试及第者的称谓。武举人参加朝廷会试,合格者称之为“武贡士”,即取得参加殿试的资格。武贡土在复试之后参加殿试。殿试分为三日:第一日试马步箭,第二日试弓刀石,第三日带领引见,等侯钦定甲第。武进士殿试经钦定御批,分为三甲:第一甲赐武进士及第,第一名为武状元,第二名为武榜眼,第三名为武探花;第二甲赐武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武进士出身。

   另外,古代还有一种称谓,名曰“处士”,指善于而不愿做官的读书人。秦汉时称之为隐士,唐代称高士。《“古之所谓处士者,德盛者也。” 《商君书· 算地》处士资在于意。 读书人因讨厌官场污浊而隐居不出仕,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才能做得出的选择。虽不再功名之列,但确是德才俱佳的贤能者。古代著名处士有种放、、孔吹、尹淳等。“处士”称谓后来泛指未做官的读书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