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例讨论-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goodluckchao 2017-12-11

一、病例摘要

    患者XXX,男,69岁,注意双足溃疡伴四肢麻木、乏力3入院。患者入院3个月前出现双足痒,伴足背皮疹,呈红色斑片状,压之不褪色,伴皮肤肿胀,无水疱,3-4天后皮疹处出现破溃,并逐渐出现双手指尖麻木。2月前至**医院就诊,给予营养神经治疗,患者双足溃疡好转,但仍有四肢麻木、乏力,行走不稳,持物困难。患者发病以来食欲食量较差,近2月来减轻7.5公斤,二便正常。

既往:过敏性鼻炎病史,对头孢、磺胺过敏史,否认毒物接触史。吸烟40余年,每日4-6两白酒,否认吸烟史及其他不良嗜好。

入院查体:BP114/70mmHg。心肺腹查体无明显异常。双小腿、足背部、足底可见散在皮肤溃疡、斑片状红色皮疹,表面已结痂。神经系统主要阳性体征:双上肢近端肌力5级,右上肢远端肌力5-级,左上肢远端4+级,双下肢近端肌力5-级,跖曲、背屈肌力3级,四肢肌张力减低,四肢腱反射消失,四肢末端呈长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双侧病理征阴性。

外院检查:

血常规:WBC 11.17×10^9/LRBC 3.70×10^12/L,血红蛋白 97.0g/LN 23.9%L 19.7%EOS 50.6%ESR 80mm/1h;肿标:CA19-9 56.04U/ml,余阴性。颈椎核磁:C3-7椎间盘略膨出,C2-7后纵韧带增厚钙化,C4-7黄韧带肥厚,C3-7椎管狭窄。颈椎退行性变。腰椎核磁:腰椎退变伴失稳,L3椎体内类圆形异常信号影,考虑椎体血管瘤。L3-S1椎间盘膨出。

入院后检查:血常规见表1

日期

白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

2016-10-19

10.23×10^9/L

52.1%

2016-10-28

10.09×10^9/L

57.9%

2016-11-05

9.73×10^9/L

0

2016-11-08

9.08×10^9/L

0

ESR87 mm/1h

甲功:F-T4  1.37ng/dl,余正常。

风湿免疫:P-ANCA阳性,髓过氧化物酶 阳性(83)ANAANA谱大致正常。

腰穿:压力80mmH2O,脑脊液无色透明。CSF常规:白细胞数 0.003×10^9/L,单核细胞 33.30%,多核细胞 66.70%。生化:CSF糖定量 2.6mmol/L,氯化物 122.90mmol/L,总蛋白定量 0.26g/L。脑脊液革兰氏染色、墨汁染色及抗酸染色阴性。血+脑脊液HU-RI-YO正常;脑脊液MBP 3.61mmol/L(≦0.55mmol/L);血+脑脊液GM1抗体阴性;血+脑脊液OB 弱阳性;脑脊液脱落细胞未见异常。

     头部MRI:脑白质脱髓鞘改变,老年性脑改变。

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

     PET-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肌电图:所检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双正中神经、双尺神经、双胫神经、双腓总神经波幅不同程度降低,传导速度减慢; 所检感觉神经:双正中神经、双腓肠神经波幅降低,传导速度减慢;双腓肠神经潜伏期延长;所检F波:未引出确切波形(双胫神经波幅明显降低)。 所检H反射:刺激右胫神经,H反射潜伏期延长。


二、诊断分析及治疗:

定位分析:患者四肢远端无力、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四肢末端呈长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双侧病理征阴性,定位在周围神经;患者双小腿、足背部、足底可见散在皮肤溃疡,定位在皮肤。综合定位在周围神经及皮肤。

定性分析: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老年男性,慢性病程,主要表现为:周围神经损伤、皮肤改变,多次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既往过敏性鼻炎病史,首先考虑本病。下一步行活检。

鉴别诊断:1.CIDP:四肢末端呈长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双侧病理征阴性,考虑本病。其不支持点为皮肤改变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腰穿无蛋白-细胞分离。2.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表现,但极少形成血管炎及肉芽肿,且ANCAIgE 正常,均不支持。3.副肿瘤综合征:老年男性,亚急性起病,周围神经病表现突出,伴体重减轻,肿标CA19-9轻度升高,应考虑该病,但PET/CT检查及系统性肿瘤筛查未见异常,不支持。

    入院后给予前列地尔改善微循环、B族维生素营养神经、丙种球蛋白17.5g/天(44kg*5天、甲强龙  500mg*7天、250mg*3天、120mg*3天。经住院治疗1月余,患者双下肢皮疹减轻,双下肢麻木无力好转,能独立行走,复查炎性指标明显降低。

三、讨论及文献回顾

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es, EGPA)是1951年由病理学家ChurgStrauss在首先报道,而称为Churg-Strauss综合征。又由于强调哮喘和过敏性鼻炎等过敏性症状,而被称为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2012年在International Chapel Hill Consensus ConferenceChurg-Strauss综合征更名为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1]

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以哮喘、血管外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多发神经病变和系统血管炎为特征的少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0.714)/百万,每年新增病例为(0.112.66)/百万,本病发病年龄在774岁,但多见于3854岁,无明显性别差异、家族聚集性及种族倾向[2]。临床表现分为3期:

1期:前驱期:前驱期持续数月至数年不等,表现为关节痛、肌肉痛、肢体乏力、发热、体重减轻等。哮喘是主要的表现,发病率96% 100%。上呼吸道症状发病率47%–93%,包括鼻息肉,过敏性鼻炎,复发性或慢性鼻窦炎。

2期:嗜酸性细胞浸润期:嗜酸性细胞浸润期表现为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和器官受累,包括肺、心脏和胃肠道受累。肺实质损害的发生率高达2/32.1肺部影像学常呈迁徙性、浸润性改变,以双侧常见,多表现为斑片状渗出影或结节影,边界不清,很少有空洞形成,呈弥漫分布。还可见纵膈或肺门淋巴结增大、肺间质性改变、胸膜增厚、胸腔积液等表现(见图4)。2.2心脏受累:心脏是EGPA 受累的主要器官之一,临床上可表现为心脏瓣膜疾病、急性心包炎、心肌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少数患者可有心包积液、肺动脉高压、动脉瘤、粥样斑块形成等表现,常提示预后不佳,患者常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死亡。2.3胃肠道受累:小肠最易受累,常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可伴有肝功损害,严重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穿孔、肠梗阻、胰腺炎、脾梗死等。

3期:全身症状较为明显,如发热,消瘦,乏力,关节痛等,哮喘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血管炎进展程度无明显关系。3.1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50~70%,多表现为多发性单神经炎,其中腓神经受累最常见,也可见于腘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胫后神经等。常表现为肌无力、肢体麻木、疼痛、腱反射减退或消失等,可通过肌电图、肌肉组织活检协助诊断。累及颅神经时,可表现为视力或听力受损、眼球运动障碍、面瘫等,少数可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致意识错乱、昏迷、脑血栓形成等,当出现新发脑出血、大面积脑梗死常致患者死亡。3.2肾脏受累:部分患者可出现肾脏受累,表现为镜下血尿、蛋白尿、肾功能异常等。通常病情较轻,肾功能衰竭少见。3.3皮肤病变:有时为本病的首发症状,约50%70%的患者可出现皮疹(红色斑丘疹、出血性皮疹) 、皮肤或皮下结节,其中皮下结节为EGPA 特征性表现,于结节处活检可见血管外嗜酸粒细胞浸润、血管炎、肉芽肿形成等病理改变。

EGPA的诊断标准:199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merican Collegeof Rheumatology, ACR)制定了临床诊断标准:(1)哮喘;(2)外周嗜酸粒细胞分类计数>10%,>15×109L1500ul(3)单发或多发性神经病;(4)副鼻窦病变;(5)X线显示肺内游走性浸润影;(6)组织活检证实有血管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只要符合其中4条即可诊断[3]


2015年欧洲专家关于EGPA的推荐及管理建议[4]

     

推荐

证据等级 

1. EGPA应在有中小血管炎的专家医院中治疗。 

NA 

2.血清学和胸部CT检查除外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其他疾病 

NA 

3.疑似EGPA患者鼓励活检 

NA 

4.疑似EGPA患者监测ANCA

NA 

5.目前无可靠的生物标志物评估EGPA的活动性。 

NA 

6. 一旦确诊 EGPA ,推荐评估肺、肾、心、胃肠道和/ 周围神经 

NA 

7. EGPA的缓解为: 除哮喘和/或耳鼻喉体征外,无系统性表现。 

NA 

8. EGPA的复发为:除哮喘和/或耳鼻喉体征外,(新出现的或复发或不断恶化)EGPA临床表现需额外增加、更改或增加糖皮质激素和/或其他免疫抑制剂剂量 

NA 

9. 推荐糖皮质激素 

10.对脏器或有生命危险的患者(如心脏、胃肠道、中枢神经、严重的周围神经、眼、肺泡出血和/或肾小球肾炎)推荐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 

11.对脏器或有生命危险的患者稳定期的治疗建议硫唑嘌呤或氨甲喋呤 

12.对无脏器或生命危险的患者单用糖皮质激素;对复发或经3-4月治疗不能逐渐减至 7.5 mg/day的患者推荐加用免疫抑制剂 

13.总体来说血浆置换对EGPA患者无效。ANCA和快速进展的肾小球肾炎或肺肾综合征的患者可以考虑。 

14.ANCA阳性合并肾脏受累或难治患者可以考虑利妥昔单抗 

15.静点免疫球蛋白可被视为糖皮质激素(和/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有效单对其他治疗无效或怀孕期间的EGPA患者的二线治疗。在药物诱发的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合并严重和/或复发性感染的情况下,可考虑免疫球蛋白替代 

16. α干扰素被保留为二线或三线药物 

17.如果需要,白三烯受体拮抗可作为处方药 

18.灭活疫苗和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应该是被鼓励的。对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和/或泼尼松每日口服≥20 mg的患者来说,减毒活疫苗是禁忌。 

19.鼓励实施病人教育计划 

20.周围神经受累和运动神经受累的患者需接受物理治疗师的治疗。 

21.患者应尽量避免吸烟和刺激 

22.静脉血栓栓塞事件和肺栓塞应根据血栓栓塞疾病治疗进行治疗。尚不清楚持续或复发性患者是否应延长的抗凝治疗时间。 

    EGPA的预后与受累器官直接相关。疾病严重程度分级可以通过法国血管炎研究组织(French vasculitis studv group)5因素评分标准(five-factorscore, FFS)来判断[5],以下5项中如果存在1项即计1分:①蛋白尿>1g/d;②消化道受累;③肾功能不全,肌酐>158 mgL;④心肌病;⑤中枢神经系统受。当FFS=0,可单用GCS治疗;FFS≥1,可使用GCS加免疫抑制剂治疗。当FFS=0时,5年病死率为12%FFS=1时,5年病死率为26%;而FFSI≥2时,5年病死率则高达46%。首位死亡原因是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其次是肾功能衰竭。哮喘频繁发作及全身血管炎进展迅速者预后不佳。

糖皮质激素是EGPA的基础用药,剂量一般为12 mg/kg/d90%以上可获得缓解,但部分患者在治疗第1年复发。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重症患者可给予GCS冲击、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并联合环磷酰胺或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对急性肾炎或肺泡出血的患者,推荐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治疗;其他治疗措施包括利妥昔单抗、IFN-a,TNF-a拮抗剂,但其疗效目前尚存在争议,临床未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Jennette JCFalk IUBacon PAet a12012 revised International Chapel Hill Consensus 

Conference Nomenclature of VasculitidesArthritis Rheum,2013,65(1):1-11

2.Mahr AGuillevin LPoissonnet MAymé S.Prevalences of polyarteritis nodosa,microscopic polyangiitis, Wegener‘s granulomatosis, and Churg–Strauss syndrome in a French urban multiethnic population in 2000: a capture–recapture estimate. Arthritis Rheum. 2004;51(1):92-9.

3.Masi ATHunder GGLie JTet a1The Am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1990 criteria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Churg-strauss syndmme(allergic granulomatosis and angiitis)Arthritis Rheum. 1990;33(8):1094-100.

4. Matthieu Groh , Christian Pagnoux , Chiara Baldini ,et al. 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 (Churg-Strauss) (EGPA)Consensu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s for evaluation andmanagement.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2015,26:545-553.

5.Moiseev SNovikov PFive Factor Score in patients with 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Churg—StraussEGPA)to use or not to use?[J].Ann Rheum Dis,2014,73(3):e12.

-------------------------------------------------------------------

王会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

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  冯凯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后,北京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神经内科基地主任,北京医学会神经科分会委员,神经免疫性组委员,脑血管病学组委员,北京神经科学会感染与免疫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学教育协会眩晕专业委员会委员等10余项任职,科研成果8项,发表SCI等论文80余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