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古典园林隐逸文化探析(二)

 昵称30812926 2017-12-11











  2.2 园林的隐逸功能 


  隐逸与园林的历史在中国都非常古老,在魏晋南北朝士人园林出现之前,两者没有任何关系。但“园林”一词,是魏晋南北朝随着士人园林的出现而出现的。作为中国
古典园林艺术典型代表的士人园林,就是在隐逸文化的直接影响下萌生、发展的,并体现出一种萧致、淡泊、自然的隐逸色彩[。士大夫阶层是隐逸文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他们寄情一园山水,寻求精神自由,婉约的江南园林就成为他们净化心灵、保持独立人格的小天地。他们需要在游山玩水时表达洁身自好的态度,在园林经营中表现自己萧然高寄的胸怀,他们将人格价值和山水审美交融,与园林产生情感上的交流。他们的隐逸理想便不自觉地植入园林活动之中,以隐居园林的清朗风雅来抗衡朝仕的污浊纷繁,园林也就成了隐逸文化的基本载体。在隐逸文化的熏陶下,人们在园林中追求人格、气节和理想,于是对自然的审美意识逐渐苏醒。同时,园林的艺术构成也得到了不断地丰富,其精神内涵也得到了提高。

 

2.3 士人园林产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中央集权走向衰落,作为造园主体的文人、士大夫们厌烦战争,寄情山水,纷纷逃离官场,隐居山林田间,东汉中后期开始的隐逸之风成为时尚。士大夫阶层中,出现了相当数量的“名士”,如“竹林七贤”,他们以纵情放荡、玩世不恭的态度来反抗礼教的束缚,追求个性的解放。在这样的时代思潮下,社会上逐渐形成了游山玩水的社会风气,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为社会风尚。为避免跋涉之苦,保证物质生活享受而又能长期占有大自然的山水风景,最理想的办法莫过于营造“第二自然”――园林。而皇权对于隐逸的奖掖以及士人普遍把隐逸作为入仕的准备和补充,更直接促进了隐逸文化和园林艺术的普及与发展。隐逸文化和园林的迅速发展,互为表里。自此,园林开始成为士大夫们体验生命自由的一种文化载体,成为其追求超脱玄远的人格理想的重要途径。隐逸文化发展到隋唐进一步成熟,成为稳定而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补充。具有社会性的元代文人的隐逸,到明清已演变成浪漫主义文化思潮,园林中隐逸文化的影子,多属附庸风雅。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到近代,世俗园林已成为中国园林的主流。 









  3隐逸文化对苏州园林的影响 
  3.1 苏州园林中的隐逸文化体现 


  隐逸文化经过了中国士大夫阶层千年来的不断取舍,已是一种文化意识沉淀。苏州园林多为住宅园林,又属于文人型园林,它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必然蕴涵隐逸性质。在梳理中国特有的隐逸文化后,反思苏州园林,更多的是偏向于以唯美为旨的隐逸观。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躲进蜗居的小筑,休问外物琐事,品香茗,看清流碧潭、亭台楼阁之胜,享曲径通幽、奇石怪岩、柳暗花明之趣―这就是
苏州园林生活的基本写照。“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陶渊明的诗也许最能暗合园主士大夫们因政治生活失意而产生的归隐心态。于是,才会出现在逼逼仄仄的城市小巷深处,寻见“网师园”,体现出“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避世态度。这类的园主人是以半宦半民、半俗半禅的士大夫文人群体为主体。这些人多在官场仕途失意,渴望远离尘世,却又不愿或不能学陶渊明隐于山泽,“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居于城市却又要表达不媚流俗,不同流合污的志向,追求惟愿与山水鱼鸟相伴终老的理想,于是苏州园林就成了最好的载体。这一方小小的园林,是主人精神的绿洲和安逸的生活空间,寄托了他们的荣辱、苦闷和追求,也使他们体味到了其中的安宁与永恒。 


  3.2 隐逸在苏州园林中的表现手法 


苏州园林园景一般朴素自然,园林建筑小巧玲珑,灰瓦白墙,色调偏于淡雅。造园之理论主旨,在于倡言静寂、清和、于喧闹的城市之间闹中求静,并有“林阴初出莺歌,山曲忽闻樵唱”,“俯流玩月,坐石品泉”之静趣。“虽为人作,宛自天开” 。隐逸文化不但促进了苏州园林的发展,而且“隐”的思想也深深地渗入了园林中。在苏州园林里,处处可以看到障景、抑景、漏景等隐的手法和体现隐的内涵的各种名称、匾联。从苏州一些园林的命名上即可窥见一斑: 
①拙政园:中国四大
名园之一的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由解甲归田的御史王献臣所筑,园名取西晋潘岳《闲居赋・序》“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以此标识其归隐园居、保持心性本真。 
②网师园:网师园之“网师”,本是苏州人对渔翁的称呼,网师园在北宋时叫“鱼隐”,表明了园主史正志的隐逸之意。 
  此外,苏州自宋以来,以“隐”、“逸”为名的,就有:桃源小隐、洽隐园、静逸园、逸我园、乐隐园、招隐堂等。 
  苏州园林的景点、
景区设置,多出自诗文,其中以陶渊明居多。中国历代文人一直钦羡,仿效他意真、冲淡的志趣,学习他的飘然隐逸,将自己隐身于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内。拙政园之东部名为“归田园居”,乃模自《归园田居》一文的描绘,表明园主王心一对隐逸的乐趣和闲适心情。从这些景区的设立,可见园主人追求的境界是要摆脱外物的奴役,返朴归真,在虚幻中满足,在自然的宣泄中平息。 









  4 结语 


  苏州园林追求的首先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的意境,其次才是花木竹石本身形式。它把那些最能引起思想情感活动的自然因素摄取到园林中来,以心造境,赋予这些自然元素象征意义,最后反映高尚、深邃的境,使观赏者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这种观感恰恰也是以士大夫文人为代表的造园者追求的目的。他们把园林看作人生、仕途的一个精神驿站,仕途未顺,就退归于园林,作“退思”之方便;东山再起,即走出园林登上庙堂。可谓出入自由,进退自如。隐世又不离世,在现实中开辟出一块理想的乐园,使那些不能在现实中实现的理想、人格与抱负最终不必远游彼岸,而在这片心造之境中落地生根,达到心灵的“至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