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凉燥 李XX,女,47岁,已婚,1963年8月20日初诊。 平时易感冒及咳嗽,扁桃体常肥大,近三星期来又因感冒而咽喉发痒,干咳无痰,头胀头昏,昨天起微有黄粘痰,食欲佳,睡眠较差,有时服安眠药,二便正常,于医务所曾服过三剂中药止咳清热,病如故,昨夜刮背后稍见轻,诊脉浮滑,舌正无苔, 属外感凉燥挟伏暑,因早服凉涩之剂,病未减, 治宜辛开。 处方:
苏叶一钱五分
23日二诊:服药后咳嗽尚剧,无痰,食纳佳,二便正常,脉转浮数,舌正红,苔薄白腻,改用辛凉淡渗法,凉燥伏暑并治。 处方:
麻黄一钱 服二剂。
26日三诊:服药后咳嗽已基本消失,无痰,饮食、二便正常,脉转沉滑,舌淡苔白腻,凉燥伏暑已解,伏湿未清,治宜辛淡。 处方:
连皮茯苓三钱 服二剂后,诸症消失而愈。
按:本例患者,先受暑湿,伏于肺胃,复感新凉,新感引动伏邪为病。 蒲老认为:感暑者宜辛凉宣泄,感湿者宜苦温淡渗,感凉者宜微辛疏解。 今初起时,早服清热止咳之剂,以致肺气更闭,故首用微辛微温之剂以开之,而二诊用辛凉微温,暑湿凉燥并治之法,则闭开嗽止,三诊脉见沉滑,凉燥伏暑已去,余湿尚存,故以调肺胃利湿之剂而愈, 所以治病不可不明兼挟等证,在暑后湿盛之际,秋风渐凉,人多贪之,感受新凉,小寒之气与所伏之暑互结,手太阴肺气被阻,而阳明湿热上蒸,故见以上症状,若单止咳清热,则病不服,必须辨清兼挟,随证施治,庶可邪却正安。
《蒲辅周医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