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等肺卫症状为其特征。多发于春冬两季,其发于冬季的又称为冬温。
风温之名,首见于《伤寒论》:“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但其所指系热病误汗后的坏证。在朱肱《类证活人书}中指出了风温的病因为。其人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薄,即发风温。,其症状为。脉尺寸俱浮,头疼身热,常自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嘿嘿但欲眠。;其治法‘治在少阴、厥阴,”“不可发汗”。.至清代叶天士则明确提出。风温者,春月受风。,把风温作为春季的新感温病。嗣后,陈平伯著有风温专著一一《外感温病篇鲁,对风温的病因、病机和证治作了系统的论述。正如陈平伯所说:“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或恶凡或不恶风,必身热,咳嗽、烦渴.”即指明了本病的发生季节和初起的临床特点。自此风温一病列有专章讨论,理法具详。 . 、
现代医学中的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等,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8.1 病因病理
本病的病因为感受春季或冬令风热病邪.春季风木当令,气候温暖多风,阳气升发,素禀不足之人,或因起居不慎,即可感受风热病邪,着而成病。叶天士所说:“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以及吴鞠通所说:“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即是指此而言。如冬令气候反常,应寒反温,人体正气不足,亦可感受风热病邪发为本病。所以吴坤安说:“凡天时晴燥,温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风温之邪。”明确地指出了本病是在“温风过暖,”的条件下所形成的。
外感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肺位居高,首当其冲.所以本病初起以邪在上焦手太阴肺经为病变中心。故吴鞠通说:“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由于肺主气属卫,与皮毛相合,卫气敷布于皮毛,因而,病变初起即出现发热,恶风,咳嗽,口微渴等肺卫证侯。如肺卫之邪不解;则其发展趋向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顺传于胃;一是逆传心包。叶天士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明确地指出风温初起的病变所在与传变规律。凡邪热顺传于胃,由卫转气,多呈阳明邪热炽盛之证;如邪热逆传心包。则必见神昏,谵妄等神志证候。在病变过程中,如邪热壅肺,则可出现痰热喘急;热入血络.则易外发红疹;病至后期,则多呈肺胃阴伤之象,这亦为本病特点之一.
8。2 诊断要点 、
①发生于春冬两季的外感热病,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
②发病初起有发热,恶风寒,咳嗽,口渴,脉浮等肺卫见症,继则出现肺热壅盛等气分症状,后期多致肺胃阴伤。此为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⑧应注意与发于春季的春温等病相鉴别。与春温的鉴别见春温章。
8.3 辨证论治
本病治疗,初起邪在肺卫,宜辛凉宣解以驱邪外出;如邪传气分则宜辛寒清热或苦寒攻下;内陷心包,则必须清心开窍。至本病后朔,邪热已退而肺胃津伤未复时,则宜甘寒清养肺胃之阴。叶天士于《三时伏气外感篇}中说:“此证初因发热喘嗽,首用清凉清肃上焦。……若色苍热胜烦渴,用石膏、竹叶辛寒清散,痧症亦当宗此;若日数渐多,邪不得解,芩连凉膈亦可选用;至热邪逆传膻中.神昏目瞑,鼻窍无涕泪,诸窍欲闭,其势危急,必用至宝丹或牛黄清心丸;病减后余热,只甘寒清养胃阴足矣.。对本病整个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治疗,作了具体的论述。 .
8.3.1 邪袭肺卫证治 、
(症状) 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此为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因邪犯于表,卫气被郁,开合失司,故见发热,微恶风舅乙无汗或少汗。卫气郁阻经脉不利则头痛。肺气失于宣畅,故见咳嗽。温热之邪,易伤津液,所以病初即感微渴,但与里热亢盛的大渴引饮有所不同。风热之邪在表,则见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之征。本证颇与外感风寒相似,但风寒在表。必发热较轻而恶寒较甚,且口不渴,脉多浮缓或浮紧。两者见症,显然有别。
(治法] 辛凉解表,宜肺泄热。
(方药] 银翘散(《温病条辨》)
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荆芥穗四钱
淡豆豉五钱 牛蒡子六钱
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工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吴鞠通谓:“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所以本方取轻清宣透之品以清宣肺卫之邪。方中芥穗、豆豉、薄荷解表发汗,祛邪外出;牛蒡、甘草、桔梗轻宣肺气以除咳嗽;连翘、银花、竹叶清热宜透;苇根生津止渴。从本方药物来看,是以辛凉为主而稍佐微辛温之品。所以吴鞠通称本方为辛凉平荆,用于风热客表面发热,恶寒,无汗者最为合适。如恶寒已罢,则荆芥、豆豉亦非所宜。本方如改作汤荆煎服,其每味药的用量应照上述酌减。煎的时间亦不宜过长.如因温热灼津而口渴较甚的,可加花粉以生津清热;兼挟温毒而项肿咽痛的,可加马勃、玄参以解毒消肿;因肺气失降而咳嗽较甚的,可加杏仁以宣利肺气;兼热伤津液而小便短少的,宜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冬、生地之甘寒,以清热化阴。
桑菊饮<《温病条辨》)
杏仁二钱 连翘一钱五分 薄荷八分 桑叶二钱五分 菊花一钱 苦桔梗二钱 生甘草八分 苇根二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 ‘
本方亦辛凉解表之剂,药用桑叶、菊花、连翘、薄荷辛凉轻透以泄风热;桔梗、甘草、杏仁宣开肺气以止咳嗽;苇根以生津止渴。本方与银翘散俱为辛凉解表方剂,均可运用于风热侵犯肺卫之证。但银翘散中有荆芥、豆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辛凉药物中,其解表之力较胜,故称为“辛凉平剂”。而桑菊饮大多为辛凉之品,且药量较轻,其解表之力较逊于银翘散,所以吴鞠通称之为。辛凉轻剂。,然桑菊饮中用杏仁以降肺气,故其止咳之功则较银翘散为优。如兼热入气分而气粗如喘的,加石膏、知母以清气分之热;如肺热较甚,可加黄芩以清肺热;如热伤津液而口渴的,可加花粉以清热生津。
s.3.2 热入气分证治
8。3,2。1 邪热壅肺
[症状] 身热,汗出,烦渴,咳喘,或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
本证为风温之邪化热入里,热壅肺经气分所致:因邪已化热入里,故身热而不恶寒。肺热郁蒸,迫津外泄,所以汗出而烦渴引饮。邪热壅肺,肺气宣降失常,故喘咳较剧,甚则气急鼻煽,或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为里热征象。综观诸症,本证为邪热由卫分转入气分,病位虽亦在肺,然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而有恶寒,无汗或少汗,且口渴不甚,苔薄白者,显然有别。 .
[治法) 清热宣肺平喘
[方药] 麻杏石甘汤(引《温病条辨》)
麻黄三钱(去节) 杏仁三钱(去皮尖,碾细) 甘草二钱(炙) 石膏三钱(碾)
水八杯,先煮麻黄,减二杯,去沫,内诸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以喉亮为度。
本方以麻黄、杏仁宣开肺气,石膏清泄里热,甘草调和诸药,合之共奏清宣肺热之效。麻黄辛温,原为发汗解表之药,石膏辛寒,擅清阳明气分之热。但两药相伍,则麻黄作用并不在发汗解表,而主要是在宣肺定喘;石膏配麻黄则不主在清阳明之热,而是在泄肺中邪热。在
临床运用时,对肺热显著者,可重用石膏而酌减麻黄之量。是以本方虽亦属辛凉宜透之剂.但作用主要是宜肺透热而并不在于解表,与银翘散、桑菊饮之辛凉表散,自是不同。如痰多咳甚,胸闷,加浙贝母、瓜蒌、郁金化痰理气;如咳痰带血,加白茅根、仙鹤草、黑山栀、oQc柏炭以凉血止血,若肺热炽盛,烁液为痰,痰热瘀阻,肺失宜降,见咳喘,胸痛,咯腥臭脓痰者,则须清肺化痰,逐瘀排脓,加用芦根、苡仁、冬瓜仁、桃仁等药。如热毒炽盛者,可加蒲公英、银花、连翘、鱼腥草以增强清热解毒之力;如咳吐腥臭脓痰较甚者,可加桔梗、甘草、贝母等,以增强化痰排脓之效。 .
8。3.2。2 痰热结胸
[症状) 身热面赤,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便秘,苔黄滑,脉洪滑。
本证为邪热内传与痰互结于上焦胸脘,气机失于通降所致。身热面赤,渴欲凉饮,为热盛于里。胸下按之疼痛.为痰热内结胸脘之征象。病邪内阻,腑失通降则大便秘结。苔黄滑,脉洪滑,乃为痰热内阻之象。
本证身热面赤,渴欲凉饮,有似阳明无形热盛之象,但舌苔黄滑而非黄燥,且有胸脘满痛之感,则显非阳明经证。其见大便秘结,又有似阳明腑实,但腑实便秘,必见潮热或腹部硬满疼痛,今身热、便秘而腹不硬痛,且舌苔亦不黄厚干燥,脉象亦不沉实,则非腑实便秘可知。
[治法) 清热化痰开结 、
[方药] 小陷胸加枳实汤(《温病条辨》)
黄连二钱栝蒌三饯 枳实二钱 半夏五钱
急流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本方即《伤寒论》小陷胸汤加枳实组成。方用黄连清热,栝蒌宽胸化痰,半夏和胃止呕化痰,枳实降气开结,合之共奏清热化痰开结之效。小陷胸汤主治痰热结胸证,因其痰热内阻腑失通降,吴鞠通加枳实一味,则功效尤著.如呕恶较甚者,可加少许生姜汴、竹茹。
8。3.2,3 痰热阻肺,腑有热结
[症状) 潮热便秘,痰涎壅滞,喘促不宁,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
本证为肺经痰热壅阻。肠腑热结不通之手太阴肺与手阳明大肠并病之候。阳明腑实热结,故潮热,便秘。热郁于肺,灼津炼液为痰,痰热壅盛阻肺,肃降无权,以致痰壅而喘促不宁,脉右寸实大。痰热内阻,则舌苔多见黄腻或黄滑。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则腑气亦不易下行;肠腑热结不通,则肺中之邪热亦少外泄之机。所以,本证实系肺与大肠之邪互为因果。
又本证与痰热结胸证,病位虽俱偏于上焦,而病机见证却绝不相同。痰热阻肺必影响肺之宜降,故喘咳痰嗽为必有之症;痰热结胸为痰热结于胸脘而邪不在肺,故证以按之胸下痛为主。
[治法) 宜肺化痰,泄热攻下。
(方药) 宜白承气汤(《温病条辨,)
生石膏五钱 生大黄三钱 杏仁粉二钱 栝萎皮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本方取白虎、承气二方之意而变其制。方中以石膏两清肺胃之热,杏仁、括蒌皮宜降肺气,化痰定喘,大黄攻下腑实。腑实得下,则肺热易清,肺气清肃,则腑气易通。所以本方为清宜肺热,通降腑气,上下合治之剂。吴鞠通说:。以杏仁、石膏宣肺气之痹,以大黄逐肠胃之结,此脏腑合治法也。’因有宜肺通腑之效,故名宜白承气。
8.3。2.4 肺热发疹
(症状) 身热,肌肤红疹,咳嗽,胸闷,舌红苔薄黄,脉数。
本证多为肺经气分热邪波及营络所致。邪热内郁于肺,故身热而不恶寒。肺热波及营分。窜于血络,则外发红疹。热郁肺气不宣,则为咳嗽、胸闷。陆子贤在《六因条辨》中说:“疹为太阴风热”。风温证病变重心在肺,故在病变过程中易于外发红疹,亦是本证特征之一。
(治法) 宜肺泄热,凉营透疹。
(方药] 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温病条辨》)
连翘一两 银花一两 苦桔梗六钱 薄荷六钱 竹叶四钱 生甘草五钱 荆芥穗四钱
牛蒡子六钱 细生地四钱 大青叶三钱 丹皮三钱 玄参一两
银翘散本为辛凉平剂,用于风温初起邪袭肺卫之证。本证邪不在表,所以去豆豉之解表,因肺热及营而发红疹,故加生地、丹皮、大青叶、玄参等凉营泄热解毒,以共奏宣肺泄热、凉营透疹之效。临床运用时若无表郁见证,荆芥亦可去之。
8.3.2.5 胂热穆肠
[症状) 身热咳嗽,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不硬痛,苔黄,脉数。
此为肺胃邪热下移大肠所致。邪热在肺,故见身热咳嗽。肺与大肠相表里,胃与肠相连属,肺胃邪热不从外解,又不内结成实而迫注大肠,故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苔黄、脉数亦为里热之征。本证下利热臭,肛门灼热,颇似热结旁流,但热结旁流为燥屎内结不下,致使粪水从旁而流,故所下多恶臭稀水,腹部必按之作痛;而本证为热移大肠,故所下多黄色稀便而不是稀水。由于内无燥屎,所以按其腹部并无硬痛感觉。
[治法] 苦寒清热止利
[方药) 葛根黄芩黄连汤(《伤寒论)))
葛根半斤 甘草(炙)二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本方用葛根轻清升发止利,芩、连苦寒清热,坚阴止利,甘草甘缓和中。肠中郁热一清,则下利自愈,所以本方亦为治疗热利的主要方剂。如肺热较甚,可加入银花、桑叶、桔梗等以清肺宜气。如腹痛较甚者,可加挡芍以和营止痛;如下利赤白相兼者,可加白头翁以清热解毒,凉血止利;如呕恶者,可加藿香、姜竹茹以化湿止呕。
8.3.2.6 阳明热盛
(症状] 壮热,恶热,汗大出,渴喜冷饮,苔黄而燥,脉浮洪或滑数。
此为阳明里热亢盛之候。邪盛正旺,正邪剧烈抗争,里热蒸腾,所以身热、恶热。里热蒸迫,津液外泄,乃见汗液大出。邪热既盛,汗泄又多,津液耗伤太甚,故口燥渴饮,且多喜凉饮。热盛津伤,故舌苔黄燥。里热内盛,正气抗邪,所以脉形洪大有力或滑数。总之,壮热.汗出,渴饮,脉大,即阳明经证的“四大主症”,是为本证的辨证关键。
[治法] 清热保津
(方药] 白虎汤(引《温病条辨})
石膏一两(碎) 知母五钱 生甘草三钱 白粳米一合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病退减后服,不知再作服。
白虎汤为清泄阳明里热之主方。石膏辛寒清泄里热,知母苦润清热生津,甘草、粳米养胃生津,共奏清泄里热而保津液之效。临床运用时,如欲加强清热生津之力,可加金银花、鲜石斛、芦根等。如热盛而津气耗损,除上述见证外,又有背微恶寒,脉洪大而芤者.可加人参以清热益气生津。吴鞠通说:。白虎僳悍,邪重非其力不能举,用之得当,有立竿见影之妙.若用之不当,祸不旋踵。”因此,在运用时必须注意它的禁忌范围。《伤寒论》中指出:“其表不解者,不可予白虎汤。”吴鞠通更明确地提出用白虎汤有四禁,即:“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大旨表邪未解或里热未盛或病非阳明实热者,皆在禁用之例。在临床运用时,如见肺热仍壅盛者,可加杏仁、蒌皮、银花、鱼腥草等。
8.3。2。7 阳明热结
(症状) 日晡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纯利恶臭稀水,肛门灼热,腹部胀满硬痛,苔黄而燥,甚则灰黑而燥,脉沉有力。
本证多由肺经邪热不解,顺传阳明与积滞相结而致。邪热入里已深,阳明腑实已成,所以日晡潮热。里热熏蒸,神明被扰,则时有谵语。邪热与肠中糟粕相结,所以大便秘结不通。亦有因燥屎内结,以致粪水从旁而下利纯稀水者,是谓。热结旁流。,所下必恶臭异常,且肛门都有灼热感。无论便秘不通或热结旁流,总因肠中有燥屎结滞,所以多腹胀硬痛,或按之作痛。苔黄燥或灰黑而燥,脉沉有力,均为里热成实之象.
(治法) 软坚攻下泄热
[方药) 调胃承气汤(《伤寒论》)
甘草(炙)二两 芒硝半斤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洗)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煮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方中以大黄苦寒攻下泄热,芒硝咸寒软坚润燥,甘草以缓硝黄之峻使其留中缓下,则燥结郁热俱可从下而解。如腹胀满较甚,可加枳实、厚朴行气破坚,但枳、朴性偏温燥,津伤甚者须慎用。如苔灰黑而燥,津伤较甚者,可加玄参、生地、麦冬等,以攻下泄热,生津养液。
8.3。8 热入心包证治
8.3.3。1 热陷心包
[症状] 身灼热,肢厥,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蹇,舌色鲜绛,脉细数。
本证多由邪在手太阴肺卫时,因失治、误治或心气素亏,邪热内陷,逆传心包所致,即叶天士所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此在风温病变过程中为较常见之证,其病势亦多凶险。邪热闭郁于内,阳气不达,故身体灼热而四肢厥冷。其热闭浅者,则肢厥轻;热闭愈深,则肢厥愈甚,即所谓:“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因邪热内陷,灼液为痰,痰热阻闭包络,神志失常,则为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舌为心之苗,痰热阻于心窍,故舌蹇而言语不利。心营热盛,故舌色鲜绛,营阴耗损,故脉形细数。
[治法] 清心开窍
( 方药] 清官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雪丹。
清官汤(《温病条辨》)
玄参心三钱 莲子心五分 竹叶卷心二钱 连翘心二钱 犀角尖二钱(磨冲) 连心麦冬三钱
安宫牛黄丸(引《温病条辨))
牛黄一两 郁金一两 犀角一两 黄连一两 朱砂一两 冰片二钱五分 麝香二钱五分 真珠五钱 山栀一两 雄黄一两 黄芩一两 、
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一钱,金箔为衣,蜡护。每服一丸,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
紫雪丹(引《温病条辨》)
滑石一斤 石膏一斤 寒水石一斤 磁石二斤(水煮)捣煎、去滓,入后药:羚羊角五两
木香五两 犀角五两 沉香五两 丁香一两 升麻一斤 玄参一斤 炙甘草半斤
上八味,并捣锉,入前药汁中微火煎,去滓,入后药:朴硝、硝石各二斤。提净,入前药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将柳木搅,候汁欲凝,再加入后二味:辰砂三两(研细)、麝香一两二钱(研细入煎药拌匀)。合成,退火气。冷水调服一、二钱。
局方至宝丹(引《温病条辨》)
犀角一两(镑) 朱砂一两(飞) 琥珀一两(研) 玳瑁一两(镑) 牛黄五钱 麝香五钱
以安息香重汤燉化.和诸药为丸一百丸,蜡护。
清宫汤专清包络邪热,包络为心之宫城,故清心包之热谓之清宫。犀角清心热,玄参心、莲子心、连心麦冬清心滋液,竹叶卷心、连翘心清心泄热,合用以使心包邪热向外透达而解。
临床运用时,若痰热盛可加竹沥、栝蒌皮,窍闭甚加石菖蒲。 、
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均为清心开窍之成药,俱有苏醒神志之效。其中安宫牛黄丸优于清热兼能解毒,紫雪丹兼能息风,至宝丹则长于芳香辟秽。
8.3.3。2 内闭外脱
[症状] 身热,神志昏愤不语,倦卧,或兼汗多气短,脉细无力;或兼面包苍诌,汗出淋漓,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
本证系因邪盛正虚,或汗下太过,阴液骤损,而导致亡阳气脱的危候。邪热闭遏于内,则身体灼热。热陷灼液为痰,痰热闭阻包络,神志被蒙,则神志昏愦不语。阳气虚衰,神气失养,故神衰倦卧。气阴两伤,正气欲脱,则汗多,气短,脉细无力。阳气暴脱。则见污出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治法] 清心开窍,固脱救逆。
(方药) 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合生脉散、参附汤。
安宫牛黄丸(方见本章)
紫雪丹(方见本章)
至宝丹(方见本章)
生脉散(引《温病条辨》) 、
人参三钱 麦冬二钱(不去心) 五味子一钱 .
水三杯,煮取八分二杯,分两次服,渣再煎服,脉不敛再服,以脉敛为度。
本方以人参补益元气,麦冬、五味子酸甘化阴.守阴留阳.元气得固.则汗不外泄,阴液内守,则气不外脱。
参附汤({校注妇人良方}) .
人参一两 熟附于五钱 ..
人参另炖,熟附子加姜,枣水煎,取汁合服。 、
本方以人参大补元气,附子温壮真阳。二药合用。大补大温.具有回阳、益气、固脱的功效,适用于温病阳气暴脱之证。
上述两方,在温病发展过程中出现内闭外脱时,可与开窍法合并应用.以扶正祛邪,开闭固脱。然固脱法是用于病情危急之际的一种应急措施,用药务必及时快速。并根据病情变化灵活掌握。适可而止。一旦阳回脱止.即应根据具体证候辨证论治。
8.3。3。3 热入心包,阳明腑实
[症状) 身热神昏.舌蹇,肢厥,便秘,腹部按之硬痛.舌绛,苔黄燥,脉数沉实。
本证为手厥阴心包与手阳明大肠俱病之候。热陷心包故见身热神昏,舌蹇肢厥.舌绛。燥屎内结致成腑实。则大便秘结、腹部硬痛而苔黄燥,脉数沉实。本证身热,神昏,肢厥,在阳明腑实证亦可出现,但单纯的阳明腑实证。不致舌蹇而言语不利,此为辨证的关键。
[治法工 清心开窍,攻下腑实。
[方药) 牛黄承气汤(《温病条辨》)
即用前安宫牛黄丸一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先服一半,不知再服.
本方以安宫牛黄丸清心包热闭,生大黄攻阳明腑实。如燥结津伤甚者,可加芒硝、玄参等以软坚生津;如心包见证严重而燥结不甚者,可先予清心开窍而后再行攻下.
8。8。4 余热未净,肺冒阴伤证治
[症状] 身热不甚或不发热,干咳不已或痰少而粘,口舌干燥而渴,舌红少苔.脉组,
本证多见于风温的恢复期。如邪热虽退而余热未净者,可见身热不甚,如邪热已退则不发热().肺津伤,则咳嗽不已而无痰,或痰少而粘。胃津伤,则口舌干燥而渴等。肺胄之阴不足.故舌红少苔,脉细。
[治法] 滋养肺胃津液 .
(方药]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
沙参三钱 玉竹二钱 生甘草一钱 冬桑叶一钱五分 麦冬三钱 生扁豆一钱五分 花粉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
本方以沙参、麦冬、花粉、玉竹滋养肺胃津液为主,扁豆、甘草以和养胃气桑叶以清泄邪热。合之以共奏润肺止咳、泄热和胃之效。 .
药方加减查询 药方查询
8.4 小结
风温是多发生于冬春两季的温热疾病。其致病原因为感受风热病邪¨发病初起多有肺卫见证,在病变过程中有顺传、逆传两种情况。初起邪在肺卫,宜瀹以辛凉透表,偏于卫表见证的,可用银翘散;偏于肺气失宜见症的,宜用桑菊饮。
如表邪不向外透解而内传气分,其病变以肺、胸膈和阳明胃肠三个方面为主。如邪热壅肺,而发热咳喘的,可用麻杏石甘汤清宣肺热;如痰热结胸,可以小陷胸加枳实汤清热化痰开钻;如痰热阻肺而兼腑有热结,可用宜启承气汤清热化痰,攻下腑实;如肺热发疹,宜用银翘散化裁,以宜肺泄热,凉营透疹;如肺热移肠,应以葛根芩连汤清热止利;如邪热传入辋明,无形热盛而津液耗伤者,治以白虎汤清热保津;如阳明热结而成腑实的,当用调胃承气汤以软坚攻下泄热。 .
若病邪进传心包,当以清心开窍为法,可用清官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紫雷丹;如邪盛正虚导致内闭外脱,宜急用“三宝”合生脉散或参附汤以开闭固脱;如热闭心包而兼腑实,可用牛黄承气汤清心与攻下同施。 、
本病后期多见余热未净而肺胃阴伤,可用沙参麦冬汤以滋养肺胃津液。
8.5 文献摘录 ,’
朱肱《类证活人书》:脉尺寸俱浮,头疼身热,常自汗出,体重,其息必喘,四肢不收,嘿嘿但欲眠,此名风温也。其人素伤于风,因复伤于热,风热相薄,即发风温。主四肢不收,头疼身熟,常自汗出不解,治在少阴、厥阴。不可发汗,发汗即谵亩独语.内烦躁扰不得卧.著惊瘸,目乱无精。疗之者,复发其污,如此死者,医杀之也。 、 .
章虚谷《医门棒喝》:风温者,冬至一阳来复,则阳进阴退,立春以后,阳气渐旺,由温而热.……人感虚风面当温暖之候,即成温病,故方书称为风温。 .
吴坤安《伤寒指掌》:凡天时晴燥,沮风过暖,感其气者,即是风温之邪,阳气薰灼,先伤上焦。其为病也,身热汗出,头胀咳嗽,喉痛声浊。治宜辛凉轻荆解之,大忌辛温汗散。古人治风温,有萎蕤汤、知母葛根汤,内有麻黄、羌活等药,皆不可用。
风温吸入,先伤太阴肺分,右寸脉独大,肺气不舒,身痛胸闷,头胀咳嗽,发热口渴,或发痧疹.主治在太阴气分。栀豉,桑,杏、萎皮、牛蒡、连翘、薄荷、枯芩、桔梗、桑叶之类。情之解之。痰嗽加贝母,声浊不场加兜铃;火盛脉洪加石膏,咽痛加射千,饱阀加川郁金,枳壳,干咳喉燥加花粉、蔗浆、梨汁;咽喉锁痛加莱菔子。
当此危急之秋,非大将不能去大敌,拟麻杏石甘汤加减,冀挽回于什一。
麻黄一钱 杏仁三钱 甘草一钱 石膏三钱 象贝三钱 天竺黄二钱 郁金一钱 鲜竹叶三十张
竹沥五钱冲 活芦根一两(去节)
二诊:昨投麻杏石甘汤加减,发热较轻,咬牙嚼齿抽搐均定,佳兆也。惟咳嗽气逆,喉中尚有痰声,脉滑数,筋纹缩退,口干欲饮,小溲短赤,风温痰热交阻肺胃,一时耒易清撤,仍击鼓再进。
麻黄一钱 杏仁三钱 甘草一钱 石膏三钱 象贝三钱 广郁金一钱 天竺黄二钱 马兜铃一钱五分 冬瓜子三钱 淡竹沥五钱冲 活芦根二两(去节)
三诊:两进麻杏石甘汤以来,身热减,气急平,嚼齿抽搐亦平,惟咳嗽痰多,口干欲饮,小溲短赤,大便微搪色黄.风温已得外解,痰热亦有下行之势,脉仍滑数,余焰留恋,然质小体稚,毋使过之.今宜制小其剂。
净蝉衣八分 川象贝一钱五分 金银花三钱 冬桑叶三钱 通草八分 杏仁三钱 炙远志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冬瓜子三钱 天花粉三钱 兜铃一钱五分冬瓜子三钱 活芦根一两(去节) 荸荠汁一酒杯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