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是二十四节气的秋分。 清代名医沈明宗在《燥病论》中如是记载“燥气起于秋分以后,小雪以前,阳明燥金凉气司令。” 秋分说明秋天已经过了大半,大地气温开始下降,有些北方的城市夜间已经明显感觉到凉意,添衣不及时,很容易着凉。 沈氏认为“燥病属凉,谓之次寒,病与感寒同类。” 深秋时节,气候干燥且渐冷,起居衣着如有不慎,感而得之,遂病凉燥。 时令邪气,先犯皮毛,肺主皮毛,皮毛受邪,内入于肺,肺失宣降,咳嗽乃生。 燥是这里的重点,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鼻子干、口腔干、咽喉干,津液受损的表现,还有肌肤甲错。 肺喜润,燥邪把肺中津液熬干,炼液成痰,咳嗽少痰或者干咳无痰。 立秋的时候介绍过治疗温燥的桑杏汤,因为那时暑热未退,今天介绍她的姐妹方,治疗凉燥的杏苏散,都是源自清代名医吴鞠通的《温病条辨》。 杏苏散:苏叶9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3克、前胡9克、桔梗6克、枳壳6克、生姜3片、陈皮6克、大枣3枚、杏仁9克。煎汤服用。 《内经》中有这样的治疗策略“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 既然名为杏苏散,杏仁和苏叶当仁不让地一马当先。 杏仁苦辛温润,宣肺散邪,降气止咳。最符合肺的脾性。肺气受凉邪束缚,宣降失司,杏仁既有发散风寒之能,复有下气除烦之力,缘辛则散邪,苦则下气,润则通便,温则宣滞行痰。杏仁不但能作用于肺,还能作用于与肺相表里的大肠,通腑气以宣肺气。 苏叶味辛微温,发汗解表,开宣肺气。《本草正义》载“紫苏,芳香气烈,外开皮毛,泄肺气而通腠理,上则通鼻塞,清头目,为风寒外感灵药,中则开胸膈,醒脾胃,宣化痰饮,解郁结而利气滞。” 前胡表里兼顾,外可宣散表邪,内可化痰止咳,故《本草汇言》中记载“散风寒,净表邪,温肺气,消痰嗽之药”。 桔梗祛痰止咳而利咽,药性上浮;枳壳宽胸畅膈而理气,药性下走。升降兼施,符合肺气既主宣发,又喜清肃的生理特点。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只要涉及到痰饮的问题,这个原则就规避不开。最经典的搭配用药莫过于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把风寒发散掉了,气机理顺了,痰饮清除了,最后就剩下燥邪孤立无援。 针对燥邪,可以缓缓地施与感化,用最温柔的方法,生姜、大枣、甘草通行津液而润干燥,还能调和营卫以利解表。 杏苏散比较柔和,更倾向于防微杜渐,如果身体已经感受到凉燥,提前使用可以预防肺阴的耗损。 关于杏苏散的使用前提,这些症状可以供大家参考,怕冷,鼻塞,咽干,咳嗽痰少或无痰,舌痰苔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