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儿湿热型感冒与食积型感冒的区别(一)》中详细讲述了治疗过程,下面总结分析其中的经验教训。 这次治疗的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有效鉴别食积型感冒与湿热型感冒,一开始就走入“小儿病多食积”的误区。 两种证型的表现类似:都可能出现精神差,高热、咳嗽、咽痛、纳差、腹部不适、等症状。舌质红、苔厚腻或白或黄,脉滑数重按有力。单纯用抗生素或中药从肺部治疗疗效较差。 虽然食积与湿热可相互影响甚至转换,但是仔细分析当下症状也是有区别的。《毕可恩儿科经验辑要》中有相关论述,这里将几个关键鉴别点进一步细化,使之更容易操作。 1 发热症状 从发热来说,二者的发热都有下午与晚上加重的现象。 湿热型的更明显,可能上午精神尚可,下午一点后就开始神疲嗜睡,半夜非常烧。同时这种湿热型的烧有一个迷惑性:就是用手去摸额头,刚一碰觉得热,久按则感觉热不重,但体温计的值已很高,可能超过39度了。 食积发热,腹部温度最高。虽然也有资料说手心比手背热,但仅供参考,因高烧后易出现手足发冷,即四逆。 2 咳嗽症状 食积型感冒咳嗽,晚上七八点明显加重,早晨起床加重,白天轻,甚则不咳。 湿热型感冒咳嗽昼夜差别不大。 3 舌苔的区别 食积舌苔厚腻,主要表现在舌中心,四周相对较薄。 湿热的舌苔是满布的,舌中和舌边分布均匀。 4 肚腹的差别 食积的小孩一般会说肚子痛、想上厕所、但到了厕所又无大便是排出。 湿热型腹部也会有些轻微不适,也会几天不便,但基本没有明显的不舒服。
关于用药,本人选了甘露消毒丹,我们先看下甘露消毒丹的介绍。 祛湿剂,具有利湿化浊,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临床常用于治疗肠伤寒、急性胃肠炎、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胆囊炎等证属湿热并重者。 王士雄《温热经纬》卷5:“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温湿蒸腾,更加烈日之暑,烁石流金,人在气交之中,口鼻吸受其气,留而不去,乃成湿温疫疠之病,而为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肿,斑疹身黄,颐肿口渴,溺赤便闭,吐泻疟痢,淋浊疮疡等证。但看病人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是暑湿热疫之邪尚在气分,悉以此丹治之立效,并主水土不服诸病。” 为什么选甘露消毒丹,因这是王孟英用来治湿温时疫、湿热并重者之主方,现在冬春之交的湿热型感冒也可认为是一种时病。因为我在医院了解到现在该病高发,一小学班上己有15人生这个病请假了,输一周的液也只能一定缓解,血象捡查、衣原体、支原体检查基本为阴性(不绝对)。 处方用白通草换木通,是考虑木通的药材问题。 加杏仁是考虑开启水之上源肺,并对咳嗽有好处。 加草果,因为这药化腻苔最快,同时可辛温开湿,防过用寒凉避竭湿热。有关这个问题可参考赵绍琴老师的资料,温病也不可过用寒凉,否则变症蜂起。 使用杏仁、草果也含有三仁汤与达原饮之意。
再补充一点,毕可恩教授在食积型感冒中谈到流清鼻涕明显者加荆芥、防风,这个问题请仔细考虑,个人意见是要有表证才可用。什么是表证,个人觉得必要条件是脉浮与恶寒,《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才是严格意义的太阳表证。而流清涕不一定是表证,很多病都可能流清鼻涕,但不一定是表证。为什么强调这个问题,因为食积型感冒与湿热型感冒内热都很重,如果贸然使用热的解表药,徒伤津液,并助热泛滥。 有人反映小孩子无法口服中药,这个可参考泡脚、洗澡的方法,小儿十二岁以下皮肤通透性很好的,方法用对了与口服差不多效果。具体操作可参见罗大伦的博客《泡脚的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