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书法学习中所说的“读帖”?

 温柔的TIGER 2017-12-11




“读帖”,就是看帖和观帖,不过“读帖”似乎还有着更深一层的意思。读书不但要逐字逐句看,还要领会全文的意义。所以“读”要比“看”或“观”要求更高一些。


名帖往往初读似乎极其平淡,但越读越有味道。传说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看到晋代书法家索靖写的一块碑文,起初只是“驻马观之”了事,待走了几步之后又返了回来“下马观之”,越看越好,最后索兴睡在那里,仔细地看了三天方才离去。


话虽这么说,读帖也像读书一样,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够全部领会得了的。它是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提高而逐步深入的。一般来说,初始容易觉察到字体的粗细和结构特点,如同看见一个人先看到他的高矮胖瘦一样,这在临写过程中是比较容易觉察出差误的,也比较容易得到纠正。用笔就细微多了,应特别认真琢磨下笔、收笔和转折之处的关键部位。有了领会,去指导实践。实践之后发现不足,又去读帖,便又有所体会,再去实践。如此反复,互相推动,不断深入,才能迅速提高。所以赵孟頫说:“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


初作字,不必多费楮chǔ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既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似乎了了于心,不能了了于手,再学再思,再思再校,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自此纵书以扩其量。

——《书法约言》宋曹



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帖是静止的,作者的书写动作我们并没有亲眼看到。但是通过反复深入地读帖、玩味、琢磨之后,仿佛看到了作者书写时用笔的情景,一个个字体活泼泼地展现在眼前,然后下笔,往往可得神似。这就是所说的把帖读活了。至于拓印的碑帖,难度就更增加一层了,因为刀刻的缘故,真实笔迹往往为其所泯灭,这就有一个复原问题,不加深入细读是很难办得到的。


初学临帖,宜专一深入。待有一定基础之后,便须广泛涉猎,以取各家所长为我所用,自辟蹊径。但是名帖浩繁,不可能一一都加以临写,更不能反复深入临写。这就需要浏览记之成诵,于书写时融入之。



“临书先要读,先要看它总的神气,在看它的落笔、行笔、收笔和上臂跟下笔的相互关系,它是如何处理的,看它的分布、间架、结构,要把它记在心里。”

                                  ——白蕉



读帖有多种方式:临写之前和临写之时读之,可收“立竿见影”之效;空闲时把手读之,可得偶然启发,豁然开朗之妙;如果张贴墙壁,随时读之,既可节省时间,又可积少成多,时时感受,更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感谢您抽出  · 来阅读此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