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哲学史的开端(第九讲—五行与阴阳思想的发展)

 当以读书通世事 2017-12-11

五行思想和阴阳思想在西周末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在原有的旧制下,封建生产关系出现了萌芽,新型社会力量开始崛起,因此在以周太史史伯,伯阳父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了“和实生物”和“阴阳之序”的思想。运用五行思想和阴阳思想对自然和社会的矛盾运动进行探讨,进一步丰富了这些思想。而在晋国时期,太史史墨则进一步将五行思想和阴阳思想相结合,说明当时社会的大变动所造成的统治权力合法性问题。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这三位对五行思想和阴阳思想做出巨大贡献思想家的思想:

  1. 史伯论“和实生物”

    史伯所生活时代处于周朝晚期,他对周朝衰落的原因进行了深刻探究,并以哲学的高度来进行了解释。他从五行思想出发,提出“和”“同”概念。

    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于是乎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声一无听,色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王将弃是类也而与剸同。天夺之明,欲无弊,得乎?“(《国语·郑语》)

    开篇史伯就提出“和”“同”概念,所谓“和”指的是不同元素,不同事物之间的结合,所谓“同”指的是相同元素,相同事物的简单重复。在史伯看来,不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要追求“和”,这样才能得到发展;而追求“同”,则会走向衰落。这就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所以“和”与“同”,含义不同,结果不同。

    史伯通过这样的思想来说明了现实政治问题,阐述了自己的政治哲学。他说“先王聘后于异姓,求财于有方,择臣取谏工而讲以多物,务和同也。”要求政治上重视正直之士,容纳他们的不同意见,他认为周王朝衰败就在于:“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去和而取同。”(《国语·郑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高明昭显”“角犀丰盈”都是指正直之士,“谗慝暗昧”“顽童穷固”指的都是阿谀奉承之徒。所以,最后史伯认为周朝是因为“去和而取同”衰落。

    史伯“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被后世的孔子学习和继承,在孔子政治哲学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 伯阳父论“阴阳之序”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泾、渭、洛三水流域发生地震。伯阳父对其发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通过阴阳思想,作出了具有哲学意义的解释,同时这也是历史上有文献记录的中国人第一次对地震原因进行探讨。取决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所以只能通过哲学思辨的方式,而不能像现在一样通过实证科学的方式。

    伯阳父说:“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国语·周语上》)

    首先,在伯阳父看来,地震不是由人类因素导致,这是自然界阴阳二气矛盾冲突激化的结果。“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激化到”过其序“,就必然发生地震。”序“也就是今天的”度“。在这里,伯阳父把”度“的概念引入矛盾体系中,看到矛盾双方共处一体中是有”度“的;超过了这个”度“,矛盾双方就不能统一共处;其次,伯阳父又指出地震所造成的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影响:地震造成山体崩塌,导致川源堵塞,人们没有了水,就无法生存,国家则必然要灭亡;最后,他又看出了阴阳关系的失衡对五行关系的影响。阴阳二气矛盾冲突造成地震,地震又导致“水”“土”关系的正常,从而民生困顿,国家灭亡。所以他说:“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可以说伯阳父对地震的哲学解释也是阴阳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3. 石墨论“物生有俩”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进入大变动时代。公元前510年,鲁昭公被大夫季氏驱逐出国,死于他国。对此事件,史墨把五行思想和阴阳思想相结合,从哲学的角度予以反思,阐述了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

    史墨说:“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鲁君世从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长奉,君臣无常位,自古已然。”(《左传》昭公三十二年)

    首先,史墨讲了事物的矛盾性和多样性,“物生有俩”指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由此构成矛盾的统一体。所以:“体有左右,各有妃耦。王有公,诸侯有卿,皆有贰也。”;“有三有五”则指事物的多样性,由此构成现实世界。所以:“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史墨看来,,事物的矛盾性和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要处理好这俩种关系,如果处理不好,矛盾双方地位就会发生转变,多样性关系结构也会出现变化;其次,史墨进一步落实到现实政治,指出君臣作为一对矛盾关系,其地位也是在不断变化中。因此,国家权力不是永远只属于一家一姓,也会发生更迭,所以:“社稷无长奉,君臣无常位,自古已然”;最后,史墨指出造成国家权力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民心向背。季氏之所以可以取代鲁昭公,就因为“季氏世修其勤”而“民之服焉”,鲁昭公则“世从其失”从而“民忘君矣”。在前文提到的周公旦虽然也讲国家权力的转移在于民心向背,但夹杂着天命观念,而史墨则是直接指出国家权利的转移就在民心的向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讲出了政治哲学中政治权力合法性问题。

    五行思想和阴阳思想的发展我们就讲到这里。下一讲为大家讲述历史意识的的发生与人的初步觉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