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玉带钩的出现与发展浅说

 收藏家宾彦红 2017-12-11

赵宏伟

在我国出土和传世的古器中,带钩是常见的器类。其数目众多、形式各异、造型别致、雕琢精细、纹饰华丽,令人赞叹不已。带钩是古人腰带的装饰,通常由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组成。钩首位于器之一端并向上弯曲成钩状。钩身正面为钩面,多有纹饰,钩身底一般有一钮(图1,带钩使用示意图;据燕下都出土战国铜人绘制)。

最早的带钩实物见于良渚文化时期的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等墓葬中出土的带钩,经历代的发展一直沿续至清代。 带钩的发展可分为初始期、成熟期、鼎盛期、衰落期、回升期。

一.带钩的初始期

在新石器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一种长方体出现于墓葬尸骨的下半部,属于腰带的一部分。器型多呈长方体形或扁长方体形,长度较短一般在3厘米,通体光素无纹。一端有孔,可穿绳结系,其作用相当于带钩的钩钮。另一端琢磨成弯钩状,钩头向内弯曲,末端稍尖圆,可钩系腰带。这就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带钩,是带钩的初始状态。如:图2,良渚文化带钩,呈灰黄色,灰白沁。扁平长方体,一端弯钩形,另一端穿一孔,为两面对钻而成,内壁高低不平,有明显的弧线切割痕迹,外壁亦有一道凹痕,整体光素无纹,显示出一定的原始性。此器出土于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墓葬,现藏上海博物馆。

自从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几件带钩以后,到夏、商和西周三代的考古发掘中,却再没有发现过带钩实物,出土的各种人像上也没能确认有佩用带钩的例子,到目前为止夏、商、周是带钩发展的空白期。

二,带钩的成熟发展期

春秋战国时期,据文献记载,公元前685年齐鲁之战中,管仲用箭射中齐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身上的带钩,使得齐桓公幸免于难。但不知其造型是什么样?直到2005年江苏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地带钩的出土,才使我们看到春秋时期的带钩的实物(图3,春秋,四蛇四凤纹带钩)。钩首为蛇首,钩身为长方形镂空雕四蛇与四凤相连,其上皆阴刻羽状纹、细斜线纹和鳞纹;带钩背面有一椭圆形扣。春秋带钩上的纹饰与同时期其他器上的纹饰相同具有繁缛华丽之特点。

战国带钩的器形已基本确立,即由钩首、钩身和钩钮三部分组成的横写“S”形,钩酋一般高昂,已见到的有龙、虎、马、鸟、鸭、瑞兽等型;带钩的造型千姿百态,内容丰富多彩,雕工挺拔有力、纹饰华美流畅,这时的带钩已进入了成熟发展期。

如:图4,战国青龙首带钩,长14.5厘米,钩首为龙首,有紫色和褐色浸蚀,腹饰勾连云纹,近尾饰兽面纹,两侧于两道弦纹间饰连续的“s”形云纹,纽作椭圆形,阴线刻水涡纹。现藏我国故宫博物院。

图5,战国带钩,钩首为鸭首,料呈棕黄色,半透明,有光泽,钩身内壁有一椭圆钮,可纳入革带,整体为素面,碾磨光洁。通体感觉简洁明快、棱角分明、光泽度强。1957年河南省信阳县长台关1号墓出土。此墓葬还同时出土一件错金嵌铁带钩(图6,战国嵌带钩),钩首为错金鸟首,钩身镶嵌3块青色卧蚕纹方,4块金质蟠螭纹浮雕,方分别嵌镶在金块之间。带钩周边饰以金银错细线纹饰,此件带钩运用嵌错金银等材料制作,工艺复杂,在带钩史上实属首创,文物研究价值和本身的艺术价值极高。以上2件带钩现均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战国兽面纹宽腹式带钩(图7),钩首为兽头,长8.3厘米,器俯视略呈铲形,宽腹上饰一兽面纹,底部钩钮作圆形,上饰菱形纹和勾云纹。此器镂空雕、阴线雕、减地阳纹雕、推磨浅浮雕,且纹饰精美,殊为罕见。1977年山东曲阜鲁国城墓葬出土,现藏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国家一级文物。

从(图4、5、6、7)战国出土带钩的实物资料可以看出,战国时期雄霸扩张的思想引领着时代的潮流,这种思想意识同时显现在带钩上,主体造型呈横写硬朗的“s”形,生动活泼,挺胸翘尾,扭:曲有劲,蓄力待发,充满了紧张的气息和强烈的动感。纹饰线条犀利见锋、棱角分明、硬折挺秀。带钩在当时是相当贵重的东西, 《庄子》“以钩注者惮”、 “窃钩者诛”,盗窃带钩者要被处死刑。

三.带钩的鼎盛期

两汉时期是带钩发展的鼎盛期,当时带钩几乎成达官贵人、富商大贾、文人雅士必佩之物,《淮南子·说林》曰: “满堂之坐,视钩各异于环带也。”此时的带钩其形制装饰华丽多彩,质精美奢华,不仅是人们身上的一个重要装饰物,而且已经成为人们显示地位和财富的象征。雕刻技法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细若秋毫的“游丝毛雕”,其线条细若发丝,弯曲有序、柔美自如。另一种是刚劲有力的“汉八刀”,其线条粗犷简练,挺拔明快、自然成型。

西汉龙虎首七节带钩(图8),料呈白色,通长19.5厘米,钩首为龙首形,尾端一节作虎首形,其他各节饰龙虎并体纹。器由7块料作成不同形式的7节,每节中心有一穿孔,由一根铁芯贯穿各孔连接为一带钩,局部有沁色。带钩前代形式大小、各种纹饰者不少,但由七节饰组成龙虎形带钩,并有一铁芯连接而成者,尚属首见,此件带钩在镶嵌和带钩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的雕工就属于精美细润的“游丝毛雕”。1983年广州南越王墓出土,现藏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

汉代龙首带钩(图9),长5.4厦米,钩首为黑色龙首形,钩身为白色,雕工既有“汉八刀”法的简洁明快琢出光滑凹棱钩身,又有游丝毛雕的细腻圆润琢出眼眶、眼珠、龙角钩首,再配与大小恰当的圆柱形钩钮及料黑白巧雕的对比,使这件巧色带钩具有极高的审美艺术性。

汉代谷纹带钩(图10),钩首作兽首状,形体呈s形,通体雕谷纹,也有称涡纹或卧蚕纹,汉代此纹饰非常多见。后背弯曲处有一椭圆形扣钮,整件带钩纹饰规整,造型美观。现藏于苏州市博物馆。

汉代带钩数量之多、质量之好、造型之美、纹饰之丽、雕工之精是其它任何朝代都无法超越的。以上图例有限,无法展现其整个时代带钩的全貌,只能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四,带钩的衰落期

魏、晋、南北朝是古带钩制作的衰落阶段,一直延续到唐宋,数量锐减,类型单调。例如:西晋带钩(图11),长4.8厘米,钩首似马首,刀法简略,通身光素无纹,背有一钮。1965年湖北省汉阳县菜旬1号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安徽当涂县青山南朝墓出土的一件白带钩(图12),钩首为膺嘴兽角兽,颈部较细,腹身微鼓,呈琵琶形。

四川广汉南宋墓出土一件鹿首青带钩(图13),长7.4厘米,钩首琢出鹿的五官纹饰,钩身光素无纹,扁刃式尾,长方形钮,整个宋代带钩较为少见,现藏广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魏晋到唐宋以来,带钩数量极少且尺寸较小,制作工艺没有任何创新,说明此时带钩的实用意义在减退,其艺术性也随之衰落到低谷。

五.带钩的回升期

到了元明清,带钩的制作开始回升,出土和传世的数量增多,并且时代风格突现,造型优美、技艺高超、玲珑奇巧、颇有神韵。这表明带钩这时已由实用性逐步转向了玩赏性。并具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

如:江苏无锡元代钱裕夫妇合葬幕出土带钩,长8.3厘米(图14,元代,海东青捕天鹅带钩),主题图案为镂空雕海东青捕捉天鹅的情景,天鹅发现海东青的所在而惊慌失措往莲荷中钻穿,躲避天敌,但海东青似乎发现猎物而急飞中回首寻觅,整幅图呈现一种“猎杀”与“被猎杀”,蕴藏杀机的紧张气氛。这种“春水” (春猎) “秋山” (秋猎)是辽金元传统游牧民族狩猎生活中的“春捺钵、秋捺钵”习俗,流行于金、元之际。海东青全称海东青鹘,体小而矫健凶猛善擒天鹅。辽金设有专门的鹰坊,驯养海东青,为四时狩猎活动的一个重要比赛项目。元灭金承续了辽金崇拜海东青的遗风,以海东青猎杀天鹅的春水活动成为元代统治者的生活时尚,带钩上以海东青捕捉天鹅为题材的图案也是当时社会生活面的一个再现。

明代带钩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春水”还有元代的遗风,图15,明代海东青啄天鹅带钩,长12.2厘米。钩首为一只小海东青,钩身为一只被海东青擒住头的大天鹅,欲飞不能,翅膀塌拉长颈下弯。湖北省钟墓出土,这时的“春水”雕琢因缺乏游牧民族春秋狩猎的真实生活体验,其形已没有金元时代的逼真犀利和传神。明代另一种具有吉祥寓意的带钩图案直接影响了清代带钩的发展,为清代带钩集大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清代带钩用料考究,多为精美的和田白,其雕工精致、讲究、奢华,其造型构图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其内容大量地融入了反映人们渴望社会安定祥和、家庭幸福和美、夫妻团圆、子孙如意、健康长寿、升官发财等吉祥美好的心愿。

厦门华侨博物院藏几件清代白带钩,图16,白望子成龙带钩,长12厘米。料为新疆和田羊脂白质晶莹、温润、细腻,凝脂光泽,通体无暇。龙钩作回首状,张口露齿,额部隆起,“虾米眼”外凸,龙角,毛发后扬,其上高浮雕一小龙亦称蟠蝻,小龙向龙首爬行状,俗称苍龙教子图或望子成龙。螭是龙九子之一,螭用高浮雕、透雕、阴刻线等手法雕琢,与龙首比例恰当,形象生动和谐。

图17,白龙首带钩,长11.5厘米。质凝润,龙首高浮雕加镂空雕,凸额鼓目,细颈、修长形琵琶腹,钩身光素无纹,背有一花瓣状凸纽,整体比例恰到好处,做工简洁考究,龙身素面,更彰显出质的精美和羊脂般的光泽。

图18,白三羊开泰带钩,钩为羊首,钩身浮雕二羊,三羊间顾盼生姿,饶有情趣,俗称“三羊(阳)开泰”。图19,白马上封侯带钩,长9.7厘米。钩作马首形,钩身上浮雕一小猴躬身前行和马首相对,这种三阳开泰、马上封侯的吉祥纹饰明清两代广泛采用。

图20,白必定如意纹带钩,整体为如意造型.钩首作如意头,头上琢团寿如意云纹,钩身长条形,微拱,两边减地斜磨使中部成脊棱,尾端呈尖角,中段浮雕银锭插笔,底部椭圆纽。“笔锭”与如意相合,取“必定如意”之意。明、清常见以上寓意吉祥如意的图案。被称为“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这些技艺精湛、古意盎然的带钩,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还反映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高超的不同艺术风格。同时也揭示了古带钩几千年来的发展轨迹。它是从束衣的实用性功能逐渐演变为装饰性佩物,以至财富与时尚之功能的。因此,依据古带钩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把握历代在造型、纹饰、内容、制作工艺上的时代特征,将有助于我们对传世古带钩的鉴别断代。

参考书目:

《中国文物定级图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中国器赏鉴》薛贵笙主编

《古精萃》故宫博物院编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国宝档案》中国档案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