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图书馆,2017年12月12日,夕阳红 锡城北乡与江阴毗邻隔着一条宽宽的界河。界河西段始于连贯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锡澄运河,到了东段拐弯向北,就在这东段拐弯处有一片名为“白荡”的湖泊。片片风吹摇曳的芦苇荡,一条长堤(当地人叫炝埂)横跨其中,颇有点西湖苏堤的味道。 白荡南五里许,是锡北闻名的古镇长安桥。依稀记得一条东西向窄窄的石板老街,西街头进去,两边临街的住户和零星一、二家生面铺。西街过一段向南有一岔道,直通跨太平港的西桥头到长安南乡。北面桥堍下沿河是米厂,前面就是轮船码头。街路往前折角向南,临北是一过街廊,有老式的红色“水龙”救熄会。东折就是行政区,街北依次是公社所在地、邮局,街南是大会堂影剧场。再往前就是热闹商业区,百货店,中西药店,农具店、日杂店、竹器店、服装店、鞋店、理发店等等,依次栉比,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繁华区段紧要处,一条南北向直直的河流兀插中间,把老街一分为二,一座仅二、三个台阶的平坦的石板桥就名为“长安桥”。据说老的茧行前原有条南街,异常繁华热闹,日寇侵华时被炸毁,市面遂逐渐转到后来的北街。往前再至近东街头,还有一小石板桥,石板桥下是条暗河,延伸到老中学东面的小河,桥中央有一烟杂店。小石板桥往南,就是母校长安中学。 幼时常听人诉说长安街来历,说是在清圣祖康熙年间,长安季氏开凿河浜,并在河浜建三座桥为万安桥、保安桥和长安桥,留下“一宅跨两县”、“一浜三环洞”、“进浜十码头”、“三间一石沿”、“九间一屋脊”等史迹,并在街两畔建造成片宅院,中学时去一住临街北的同学家,那大门走进去一进一进深不可测,着实惊讶。街上老的茧行,母校长安中学古建筑攀桂楼、崇素堂等均属季宅。 季氏是长安街上的名门大户。季氏后人中,季华(夏)生,民国时期《大华日报》总编。季荣臻,1948年开办长安中学,老校董,捐出自己季家宅楼做校舍。上学时常看到一个名“泰才”的男人,经常在学校周围荡来荡去,也是季家的后人,大地主家庭出身,该人就学于南京还是上海同济机械专业,高才生,因恋爱受挫,精神受刺激退回原籍;其机械技术十分了得,大河边米厂一台大柴油机,一故障只有他会修复;传说有次大河里一只机船开过,其一听声音,就指着说这机器坏了,话音刚落,船刚驶过桥洞,机器就没声,船停了; 长安地区在宋朝以前称漩溪。清雍正二年(1724)诏析,雍正四年(1726)析置无锡县为无锡、金匮两县,长安地区就以此河桥为界,桥东归金匮县称长治镇,桥西归无锡县称久安镇,一街两县当属治理奇观,传说乾隆年间还为此季氏所建的桥梁、码头、宅第等引起一场轩然大波。至辛亥革命成功民国元年(1912),锡、金两县合并为无锡县,至此两镇合并称为长安镇。 |
|
来自: 共度朝夕pclwol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