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应约写了一篇诗词写作研究方面的文章,反响较好,很多朋友要求我继续写下去,这样可以把“阳春白雪其和者寡”的诗词,变成人人都会写作的“其和者众'的“下里巴人”。我觉得这个说法好,是应当把诗词从象牙塔里拉出来的时候了。本着这个原则,今天我们就来探究《鹧鸪天》词的写法。 鹧鸪本是一种鸟名,古人因其叫声凄清哀怨,故将一种笙笛类乐器吹出来的乐调也取名为鹧鸪,古人为表达心中的哀怨,常用“听鹧鸪”来寄托,于是有很多人的诗作都提到了鹧鸪这种乐调,尤以诗人许浑的《听歌鹧鸪》诗最有名,其中有“南国多倩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这样两句诗,更是写得生动感人,因而宋人将其采为词牌,取名为《鹧鸪天》。《鹧鸪天》成为词牌,又有人将其改名为《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等名字,但因为没有原名那样有韵味,因而大多数人还是较为认可《鹧鸪天》这个词牌,并且最终以此名流传至今。
据词学大家龙榆生先生的考订,《鹧鸪天》词为双调,五十五字,分成上下两片,上片四句二十八字,均为七字句,下片五句二十七字,除第一二句为三字句外,其余也为七字句。每片各有三句押平声韵,且不能换韵。前片第三句和第四句,与过片的两个三字句,一般要求对仗。其基本格式为: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句)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平仄仄(句)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句) 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另外要提请朋友们注意的是,上述格式中的“平”指平声字,“仄”指仄声字,“中”指可平可仄。
我们考察一下《鹧鸪天》词的基本格式就会发现一个规律,《鹧鸪天》词实际上是由两首七绝变形以后合并而成的。与七绝不同的地方有如下三处: (1)下片首句作了变形,即将原为七绝的一个七字句改成了两个三字,并且规定了格律之外。这一点可能是最大的不同 (2)在平仄格律方面,除了上面提到的下片的两个三字句与七绝首句的格律不同之外,还有上片的首句和尾句以及下片尾句第三个字平仄不能改变之外,其它各处均与七绝相同。 (3)在起句上只有仄起式一种,即上片首句的第二字只能是仄声字,并且上片的第三、四句和下片两个三字句一般要求对仗。
如果搞清了上述规律,《鹧鸪天》词的格式也就容易记住了。请看北宋词人晏几道按照上述格式要求填写的《鹧鸪天》著名词作: 彩袖殷勤捧玉钟, 当年拚却醉颜红。 舞低杨柳楼心月, 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 几回魂梦与君同。 今宵剩把银釭照, 犹恐相逢是梦中!
朋友们如果记不住《鹧鸪天》词的基本格式,就只要记住晏几道的词,然后按每个字的平仄去填词就行了。注意,除了上述平仄固定的句子之外,七字句的平仄变化可套用七绝的平仄变化规律。为了保证每个七字句的后三字不成为三平尾、三仄尾、孤平和孤仄之外,可以套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用字规律。 下面附上我和一位教授依《鹧鸪天》格律填写的唱和词,祈请方家斧正。 《鹧鸪天》 词/壮图山人 水远山高路正长, 人间处处是炎凉。 花开又遇阳春暖, 屋漏遍逢暴雨狂。 生寂寞,死苍茫, 可怜白发对珠黄。 门前落雪频频扫, 月下闻梅细细香。
附:《鹧鸪天》 词/广平先生 误入歧途话短长, 春风不敌晚秋凉。 投人麾下终为客, 解甲云游作道场。 心戚戚,意茫茫, 篱旁秋菊早知黄。 和君一曲同声笑, 时令之花分外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