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研丨谈永康:语言学习离不开思维发展——从一次听课说起

 默默的收割者 2017-12-12

在一次听课时,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员谈永康发现,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但语文老师却没能进行有效引导。这引发了他的思考。他认为,高质量的语文学习,一定伴随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一要多让学生提真问题,二要将教学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三要带学生经历问题发现与解决的全过程。请看——


语言学习离不开思维发展

——从一次听课说起

事情过去很久了,可是我依然记得那个春日的午后,在上海金山一所相对偏僻的中心小学的语文课堂上,几个二年级的学生在说话练习时突然展开了辩论。要知道,这可是市里举办的一次大型课程教学展示活动中的公开课,台下听课专家、与会教师坐得满满的。执教老师没有料到学生会突然提出质疑,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且看当时课堂上的情况——

老师出示了一个说话练习,提供的句式为:玉米,你的确很棒,你(  )。

一个学生说:“玉米,你的确很棒,你裹着碧绿的外衣,长着深褐色的胡须,还有鲜嫩、黄灿灿的果实,特别惹人喜爱。”

说得真不错。这时,一个男生自己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觉得用‘披’好。”老师还没反应过来,学生就接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应该这样说:你披着绿色的外衣,长着深褐色的胡须和黄灿灿的果实。”

这时,其他学生的思维似乎被激活了。一个学生表示不同意,“我觉得前面的同学说得对,刚才出示的图片上玉米就裹得严严实实的,要用‘裹’才好”。

原来,老师一前一后出示的两张玉米图片,叶子竟画得不一样。这几个学生看得仔细,现在较起真来了,如何是好?上课的老师愣在讲台上,听课的人也在着急。

这时,一个学生举手了,说:“我也觉得用‘裹’好。以前我们家就种过玉米,收了之后,我看奶奶剥玉米,玉米都是裹得好好的。”

一场由学生发起的争论,最后在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中结束了。听课老师笑了,上课老师也笑了。

课后,评课专家说,这堂课上学生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很有水平。同时,他开玩笑地说:“老师比学生紧张,学生比老师清醒。”

最近,这个一直铭刻在我脑海里的课堂讨论情景,被一个叫“高层次思维”的词语再次激活。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学习从来都伴随着思维的发展。所谓认知发展,其实就是人思维的变化。高质量的语文学习,一定伴随着高层次的思维活动。

那堂二年级语文课,学生的疑问与讨论都源于观察,其中有概括、归纳等思维活动。学生的思维活动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批判性,发现别人思维的漏洞,勇于指出。二是思辨性,围绕发现的问题进行有理有据的讨论。三是实践性,能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可以说,这样的思维活动质量很高。

由这一课堂的讨论,我想到了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想到某一年“绿色指标”测试反馈显示,松江区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层次思维能力与上海市小学生的平均水平还有差距。因此,我呼吁,请老师们关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他们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高层次思维,一个全新的概念、陌生的领域——仔细想想,好像是,又好像不全是。如何培养?我记下自己粗浅的思考:

第一,多让学生提真问题。

语文教材从二年级开始就训练学生提问。训练的目的是学生语言、思维并重,实现双丰收。从实际情况来看,老师也教了,当时学生也提问了,但是多数学生仍没有养成质疑的意识与习惯。总体来说,学生的学习仍是被动的,缺乏问题驱动。这方面应该下功夫,要在鼓励提问上花时间,动脑筋,想办法。当然,老师也要教一些提问的方法,文本内容要问,文本形式也要问;多问比少问好,真问比假问好。所谓假问,就是明知故问,学生稍动脑筋就能解决的问题还要在课堂上花时间讨论。

第二,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

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最早提出的。他认为,人类认知过程在个体和群体两种水平上表现为两种发展水平:第一种是儿童现有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儿童实际的发展水平);第二种是在成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语文老师应当尽可能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促使学生向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方向发展。这样做的前提是:学生懂的,老师不教;学生通过自学能懂的,老师不教;老师教了学生仍不懂的,老师不教;学生不懂、需要学习且能学懂的,老师必须教好。

第三,带学生经历问题发现与解决的全过程。

问题常常指向一种情境。问题的解决具有如下三个特征:目标指向性,即明确做某事的目的是什么;将总目标分解成许多子目标;找到解决的方法。阅读教学中的问题主要针对文本内容与形式,也包括阅读的策略、方法等。有一次我教《凡卡》,教学目标之一是学生感受“写信”这一表达形式的好处。我让学生从课文中抽取信的全部内容,换成第三者转述,再连起来读。同样的内容,换一种形式,叙述角度变了,文本一下子失去了感染力,学生在与原文本的对比阅读中领悟到“写信”这一表达形式的妙处。作文教学中的问题主要源自写作动机与写作目的,当然也包含一定的写作技能。

于永正老师在多年前进行言语交际作文实验时,几乎每堂作文课都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学生产生了表达的需求,而原有认知结构又不匹配,无法提供相关知识、技能来解决问题,老师因势利导,展开习作教学,让学生从“生惑”到得法、“解困”。这样的学习注定因思维的参与、展开而有效、深刻。

总之,老师要发展学生的高层思维能力,带他们到语言的源头——思维的森林里去巡游。当语言的发展建立在思维这根支柱上时,语文教学就可以事半功倍了。

作者:谈永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