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服骑射的军事意义不大,本质是场政治斗争,最终引发沙丘之乱!

 好了明理 2017-12-13

胡服骑射的军事意义不大,本质是场政治斗争,最终引发沙丘之乱!

如果说商鞅变法是影响秦国最重大的政治变革,那么胡服骑射就是影响赵国最重大的军事变革。两场变革对两个国家的影响都是最巨大的,没有之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一跃成为超级强国,不断东出兼并天下。而赵国经胡服骑射后也灭中山略林胡,疆域扩大,国威日隆。甚至赵骑兵的强大已经成为了赵国军队的鲜明标签。不过细读《史记》就会发现胡服骑射是一场被后世夸大的军事变革,因为经过胡服骑射后的赵国在对中原国家的战争中并未见其有相对优势,而在对中山和少数民族的战争中,胡服骑射仿佛也不是致胜的关键。所以,胡服骑射在军事上的意义存在很大的水份。

我们还是以史料说话。胡服骑射的改革开始于赵武灵王十九年,我们先来看一下从赵武灵王元年到赵武灵王十九年对中原国家的军事战绩。《史记·赵世家》记载:“九年,与韩、魏共击秦,秦败我,斩首八万级。齐败我观泽。十年,秦取我中都及西阳。十三年,秦拔我蔺,虏将军赵庄。”通过这段史料我们可以得知赵武灵王登基后与秦国交了三次手,三次皆败。败绩为损兵折将,丢失国土。除此以外,还被齐国战胜过一次。根据《史记·赵世家》的记载,胡服骑射变革之后,赵国对燕齐魏的作战鲜有败绩,但是这很难说明是胡服骑射之功。因为在赵肃侯时期,赵国就已有对齐国和魏国的军事胜利。而到了赵武灵王时期,像魏国本身已经被秦国打得降了级,赵国在胡服骑射后能战胜魏国也难说是其变革带来的胜利。所以唯一能衡量胡服骑射军事变革效果的标准只能看对秦作战的成绩。很可惜,赵国在胡服骑射前打不过秦国,在胡服骑射之后还是打不过秦国,而且呈现出越来越打不过的趋势。赵惠文王时期应该说是继赵武灵王之后胡服骑射相对巅峰的时期,赵惠文王从小对胡服骑射也是耳濡目染。《史记·赵世家》记载:“二十五年,惠后卒。使周袑胡服傅王子何。”但是在赵惠文王时期对秦作战的成绩却是有些难堪。《史记·赵世家》记载:“十七年,而秦怨赵不与己击齐,伐赵,拔我两城。十八年,秦拔我石城。十九年,秦取我二城。”更不用说赵孝成王及更后面的成绩了,那就是不堪入目了。

当然,赵孝成王时期赵奢在阏与打败过秦国。但是只要细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就会发现阏与之战的胜利与赵骑兵也没有什么关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奢既已遣秦间,卷甲而趋之,二日一夜至,今善射者去阏与五十里而军。军垒成,秦人闻之,悉甲而至···许历复请谏,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赵奢许诺,即发万人趋之。秦兵后至,争山不得上,赵奢纵兵击之,大破秦军。”这段史料明显不是对骑兵作战的描写。至于后期李牧对秦作战的胜利,从《史记》中也看不出骑兵是致胜的关键。反观秦国骑兵对赵国的军事行动,《史记》在长平之战中就记载得很清楚,而且秦骑兵在长平之战中发挥了致胜的关键作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但是赵国骑兵的身影反而在长平之战中很难寻觅。

胡服骑射的军事意义不大,本质是场政治斗争,最终引发沙丘之乱!

胡服骑射后的赵国虽然打不赢秦国,但是对中山国和林胡等少数民族的军事行动还是很成功的。《史记·赵世家》记载:“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但是仔细深究就会发现这个胜绩和胡服骑射的关系也不大。

因为胡服骑射的变革是在赵武灵王十九年,准确来说,在十九年的正月赵武灵王才开始与楼缓和肥义商量他的想法。但是赵国却在赵武灵王二十年开始发动对中山国的战争,扩大疆土至宁葭。同时向西攻取胡人的土地,让疆土向西扩展到了榆中。与此同时,林胡王也跑来献马表示臣服了。请问,是什么样的重大军事变革可以让一个国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面成功完成并能快速取得回报?难道胡人的骑射战斗技术可以不到一年就能训练精熟?难道换件马甲就能焕然一新?答案只能是赵国对中山和胡人的成功征伐以及对林胡的震慑,绝对不是靠不到一年的胡服骑射变革,而是凭借赵国几代君王治理国家的厚积薄发而已。换句话说,有没有胡服骑射,在赵武灵王二十年该做成的事情都会做成。

而且非战车的独立骑兵运用也并非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首创,秦国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专门的骑兵战队了。《韩非子·十过篇》记载,秦穆公二十四年,秦以“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辅重耳入之于晋,立为晋君”。这里的“畴骑”就是指专门的骑兵战队。秦赵两家同气连枝,本身都是养马和驾驭的高手。秦国祖先秦非子是养马的高手,赵国祖先造父是驾驭的高手。可见两国从起源就在和马打交道,再加上两国都长期和少数民族打成一片,驾驭和骑射技术都是列国中最强的,甚至不亚于周边的少数民族。没听说秦国搞胡服骑射,但照样能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以及灭掉义渠。难道赵国军事能力的提升就要靠胡服骑射?这个理由显然是站不脚的。

胡服骑射的军事意义不大,本质是场政治斗争,最终引发沙丘之乱!

赵国和秦国的军事实力差距不在于骑兵。一方面战国时期的骑兵还没有马镫。没有马镫的骑兵对马的驾驭难度较高,很难完全解放双手,更不能蓄力用于短兵相接。所以战国时期骑兵的作战方式主要是骑射而不是冲锋砍刺,其战斗功能多用于“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因此战国时期的骑兵虽然重要,但不是决定其战争胜负的关键。另一方面战国时期军事实力的比拼还是在于步兵。荀子对齐魏秦三国军事实力的比较就用的不是骑兵而是步兵,荀子的原话是:“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重点说一下魏武卒,《荀子·议兵篇》记载:“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䩜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简而言之就是要当魏武卒最基本的海选标准就是身强力壮且耐力持久,魏国就凭这魏武卒横行了中原半个世纪。所以从荀子的考量国家军事力量的标准和魏武卒的现实表现,充分可以说明步兵才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主要军事力量,而骑兵是重要的补充军事力量。

赵国和秦国的军事实力差距在于步兵。即赵国步兵的单兵作战能力不如秦国,如果能理解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什么赵国总是打不赢秦国。举一例子,《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这应该是一场遭遇战,是长平之战中的一个插曲。别看这句话不到二十个字,但信息量很大。首先,文字记载是“秦斥兵”而不是“秦斥骑”,说明赵军遇上的是秦军的侦查步兵。其次,秦军的侦查步兵人数不会多。原因很简单,谁会派一大群人去搞侦查。所谓侦查就是必须有隐蔽性,人少才会有隐蔽性。再次,赵军人数应该不会少。文中提到不仅有“赵军士卒”,还有“赵裨将”。一个裨将出行,好歹人不会少吧。最后,应该是赵军先出手,文字写到“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犯”字说明了赵军攻击的主动性。现在正式还原一下场景:赵国一名叫茄的裨将带着一队士兵巡视营寨周边的安全,突然发现了秦军的几名侦查兵。秦军的侦察兵本想迅速逃离,避免冲突,但赵军士卒拿着兵器就冲了上来,双方随即爆发了遭遇战。在一阵刀光剑影之后,赵国的裨将被秦国的侦察兵斩杀。因为将领被斩杀,其他赵军士卒要不早就被斩杀,要不就应该作鸟兽散了。通过这段文字的描写和场景的还原,我们可以看出赵军步卒的战斗力和秦军不在一个档次。所以现在就能给赵国在胡服骑射变革前后都打不赢秦国一个合理解释了。

胡服骑射的军事意义不大,本质是场政治斗争,最终引发沙丘之乱!


既然胡服骑射对赵军的军事意义微乎其微,那为何赵武灵王要发动这场军事变革?答案就是为政治服务。从《史记·赵世家》中我们可以得知,谁最反对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的叔父公子成。公子成的势力不可谓不大,因为赵武灵王要推行此计划就得必须说服公子成。史载:“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叔不服,吾恐天下议之也。”赵武灵王穿胡服而公子成不穿,则容易形成天下议论,可见公子成具有和赵武灵王相抗衡的政治影响力。那赵武灵王想通过让公子穿胡服达到什么目的?史载:“寡人胡服,将以朝也,亦欲叔服之。家听于亲而国听于君,古今之公行也。子不反亲,臣不逆君,兄弟之通义也。”赵武灵王想告诉公子成君臣有道,臣得听命于君。赵武灵王要的就是让公子成屈服于自己的意志。

赵武灵王和公子成在政治上有矛盾吗?肯定是有的。沙丘宫变本身并没有什么稀奇之处,不外乎兄长赵章不服气弟弟赵何被立为王,即联合自己的老师田不礼在沙丘宫发动叛乱欲诛杀赵何与肥义。结果叛乱失败,赵章跑到了父亲赵武灵王处进行躲避。赵武灵王毕竟疼爱自己的长子,开门收留了赵章。但是诡谲奇葩的事情随即出现了,请看原文:“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贼而定王室。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公子章之败,往走主父,主主开之,成、兑因围主父宫。公子章死,公子成、李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主父。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爵鷇而食之,三月馀而饿死沙丘宫。主父定死,乃发丧赴诸侯。”公子成和李兑从国都赶来击败赵章后不是马上追击叛逆,而是赵惠文王抓紧时间对公子成进行了拜相封君。拜相封君之后的公子成就去包围了赵武灵王的宫室。公子章不知是被逼自杀,还是公子成的军队直接冲进赵武灵王宫室杀了公子章,总之公子章是死了。这说明当时的赵武灵王已经失去了对儿子的保护能力。公子章虽然已死,但公子成以怕秋后算账为由继续包围沙丘宫,不放赵武灵王出宫,直至把赵武灵王饿死。

胡服骑射的军事意义不大,本质是场政治斗争,最终引发沙丘之乱!

沙丘宫变这一系列事件中有四个问题值得研究:第一,公子成能够从国都调兵,不然他无法击败赵章,这说明公子成有一定的军队控制权。第二,赵章刚被击败,公子成让正处于惊慌失措中的年轻的赵惠文王对自己进行了拜相封君。说明公子成急于掌控政治权力。第三,赵章已被击败,局势以稳。不管是赵惠文王还是赵武灵王都一定会对赵章进行惩处,总之赵章是不可能翻盘了。而保驾有功的公子成必定会受到嘉奖,事情到此已经可以划上句号。但是公子成一定要致已经躲进赵武灵王宫室中的赵章于死地,这明显就是不给赵武灵王台阶下了。此行为已经说明公子成决心用此事发动政变。第四,赵章死后继续围困赵武灵王,而年轻的赵惠王对此可能无可奈何,最终公子成困死赵武灵王,切实掌握到赵国大权。

赵武灵王之所以要进行胡服骑射,肯定有提升赵国骑兵战斗力的用意。但是更大的用意是通过此事让以公子成为首的政治势力对自己的意志屈服,让自己的君权更有分量。有野心的公子成一蛰伏就是十二年,他暗中蓄积力量,拉拢李兑,等待时机。终于在赵惠文王和赵章兄弟相残之时,他抓住时机坐收了渔翁之利。沙丘宫变,赵武灵王驾崩,老臣肥义和年长的公子赵章被诛杀,只剩下一个年少的赵惠文王,赵国的一切大权都落入了公子成之手。史载“是时王少,成、兑专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