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身不遂

 中医聚会图书馆 2017-12-13

清代医家王清任

组方很简单——

黄芪120克,当归6克,赤芍4.5克,地龙3克,川芎3克,桃仁3克,红花3克。七味药,仅此而已。水煎服。临证常随症加减。

首先咱们得说说,它为什么叫做补阳还五汤。在王清任看来,人的元气本来有十分,中风患者身体里少了五分,所以就生病了。如今,咱们用药把另外五分阳气还上,所以就叫做补阳还五汤。

它是怎么“补阳还五汤”的呢?这里最重要的一味药,就是黄芪。黄芪是中医里面补气的排头兵。说到补气,医家十有八九会想到它。它归肺、脾经。而且,这里的黄芪用得特别重,达到120克。为什么?因为王清任认准了一个道理——中风者,多气虚而不能行血于脉管。所以化解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补气。

但是,只补气还不够,我么也得捎带着活血化瘀。这样才能把阻痹的经络重新濡养、打开。所以,在黄芪的基础上,原方配了当归、赤芍、川芎、桃仁和红花这些活血化瘀之品。最后,配上一个地龙,通经活络,配合黄芪令元气周行全身。如此一来,疾病可以得到治疗。

王清任创制此方,十分得意,写进了倾注其一生心血而成的《医林改错》。《医林改错》刊行于1830年。此后的第二年,王清任离开人世。他是带着笑、昂着头走的。因为关于中风这件事,他真的“赌”赢了。

为什么说他赌“赢”了?因为这方子确实好用。后世医家发现,不但是缺血性别脑中风,出血性中风的后遗症、冠心病血管性痴呆、坐骨神经痛、面神经麻痹、高脂血症、腰椎管狭窄、椎动脉型颈椎病耳鸣、雷诺氏病等等等,只要症属气虚血瘀的,一般都可以用它来加减治疗。以至于这补阳还五汤,被写进了中医学的教科书,作为经典向后学传授了。

当然,它也并非万能。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流口水、小便频甚至小编不禁,舌暗淡,舌苔白而脉缓的人,才能用。如果一个中风患者,脸红脖子粗、喘粗气、痰鸣不已,那是万万不能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