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老中医杨春波治疗慢性胃病,用药选择既升脾阳又散外邪

 卓尼中医院华华 2017-12-14


杨春波主任系国家级名老中医,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委员会会长,涉足杏林业已六十余载,学验俱丰,擅治内科杂病,尤擅脾胃病,笔者有幸随诊左右,受益匪浅,现将杨老治疗慢性胃炎经验,总结如下。

名老中医杨春波治疗慢性胃病,用药选择既升脾阳又散外邪

杨老治疗慢性胃炎,用药贵在轻灵。

“调”贯始终

杨老治疗胃病,既不推崇温补,亦不快意攻伐,而是崇尚王道。杨老认为脾胃位居中州,具有枢机之能,故其治不在补,不在泻,而在调。“调理”的思想,贯穿于杨老治疗慢性胃病之始终,然在具体应用中又有气机、阴阳之别。

名老中医杨春波治疗慢性胃病,用药选择既升脾阳又散外邪

《临证指南医案》言: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此句一出,即为后世医家所推崇,奉为圭臬,而杨老认为脾胃湿热证,若用温阳之品,则易化燥、化热,以致病情加重,出现大便秘结难解等症; 若用阴柔之品,则湿得阴助,迁延难愈。同为叶天士之言,杨老却推崇“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胃位处枢机,脾升胃降为其生理特性。

脾升则水谷精微得以传输,胃降则腐熟之水谷得以传化。若脾胃升降失调,则“浊气在上则生嗔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并且气机失调则传输、传化失司,瘀中焦则化湿、化热,故杨老治疗脾胃湿热证,强调清化湿热要以行气为基,临证中常加厚朴、枳壳、木香、合欢以行气畅中; 加半夏、干竹茹等以降气止逆; 加栝楼以泄气通便。对于头目耳鼻之病,杨老常加葛根、柴胡以升其阳; 对于胃下垂、脱肛、久泻等中气下陷证,亦用葛根、黄芪、升麻、柴胡升阳益气、固脱止泻。

名老中医杨春波治疗慢性胃病,用药选择既升脾阳又散外邪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凡病之所得皆由阴阳之失衡,慢性胃病亦不例外。但由于脾胃与其他脏腑关系密切,故慢性胃病所表现的阴阳失衡,不仅仅局限于脾胃,还包括了肾中之阴阳、脾胃与肝脏之间的阴阳。临床中常见到一些患者,夜寐难眠,多梦易醒,口干,目涩,自觉火气很大,喜饮冷饮,但每食凉则腹泻无度。

杨老认为此证在病机上属“胃冷肝热”,此证在治疗上存在用凉则伤胃、用温则助肝热的矛盾,而杨老每以茵陈泻肝胆之热,以白芍敛肝益阴,用藿香、苍术等微温醒脾、助阳止泻。

另外,许多处于围绝经期的女性患者,由于“( 女子) 七七,任脉虚,太冲衰少,天癸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故肾中阴阳失衡,元阴亏虚,浮阳上越,以致周身洪热汗出,烦躁易怒,腰膝酸软,手脚心发热汗出,舌淡,苔薄白或黄,脉细沉。在治疗上,杨老常以黄精为君,益阴补肾; 用益智仁、菟丝子、淫羊藿温肾助阳; 用龙骨、牡蛎、怀牛膝以潜浮阳。

名老中医杨春波治疗慢性胃病,用药选择既升脾阳又散外邪

药用轻灵

临证用药上,杨老常将脏腑本身特点与病邪有机结合,针对脾胃本身特点,杨老认为“清阳不升,则谷气下流”,用药上常选辛味升散之品,如葛根、升麻、柴胡等既升脾阳又散外邪。

名老中医杨春波治疗慢性胃病,用药选择既升脾阳又散外邪

针对湿热一证,杨老认为湿热相搏如油入面,很难祛除,因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两邪一旦结合,则非“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之治疗总纲所能涵概。因此治疗上单纯应用寒药或热药,都很难中的。杨老治疗湿热,别开一途,运用轻清之品,芳香醒脾、辛化祛邪。

名老中医杨春波治疗慢性胃病,用药选择既升脾阳又散外邪

临证中,常用佩兰、藿香、草果、白豆蔻等药。另外,茵陈,味苦性寒,能除湿祛热,又因其长于三月独得春升之气,故入肝经兼能上行; 生扁豆,味甘性微温,能醒脾化湿。两者相配,寒温相制,宣散相合,能醒脾、化浊、升阳、疏肝,故杨老常以此为君臣,君领诸药以荡外邪。在药物的用量上,杨老取量甚轻,如茵陈用 10g,扁豆用 12g,佩兰、草果、藿香、白豆蔻常用至 4. 5 ~ 6g,琥珀用 4. 5g,黄连用 3g,厚朴、枳壳常为 6 ~ 9g,杨老用药质虽轻清,量虽微少,但轻可去实,疗效显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