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口服抗凝药物的患者在接受外科手术时,治疗方案非常具有挑战性,抗凝中断暂时增加血栓栓塞风险,持续抗凝会增加与侵入性手术相关的出血风险。这两者都会极大的增加死亡风险。 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患者赵某因「右腹股沟斜疝嵌顿」于 2013 年 1 月 2 日入院行复位和术前准备,于 1 月 8 日在腰麻下行右斜疝无张力修补术。 患者有心脏换瓣手术(金属瓣)和房颤病史,长期服用抗凝药(华法林),医方考虑手术中影响凝血,停药 7 天,并检测血常规。手术顺利,术后第二天开始服用抗凝药(华法林)。 2013 年 1 月 13 日 15:45 分,患者突发意识不清,四肢抽搐,神经内科会诊为:脑血管意外(脑梗塞)。查 CT 提示:右侧小脑半球,左丘脑多发脑梗塞,气管插管后转入重症监护救治,14 日早上 3:15 分突发心跳减慢、血压下降,给予心肺复苏后心跳恢复,继续抗休克等治疗,患者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自主呼吸消失。经抢救无效于 1 月 15 日 14:58 分临床死亡。 死亡原因:急性脑梗塞、心肺复苏后、多脏器功能障碍、先天性心脏病等。 司法鉴定: 1. 患者因「右腹股沟斜疝嵌顿」入院,立即行疝复位术及择期疝修补术。手术指征明确,基本符合诊疗规范。 2. 患者因心脏瓣膜病于 2003 年行换瓣术(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为金属瓣),而且患者系持续性房颤,为心脏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术前停用「华法林」时应该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根据 ACC/AHA/ESC 和国内房颤治疗指南),但是医方未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 3. 患者脑栓塞后胸部 CT 提示左心房大块血栓可能。说明脑梗死血栓可能来自左心,即可能与停用「华法林」未使用肝素替代相关。但是根据头颅 CT 脑梗死的部位,也不排除椎动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故定医方次要责任。 最终法院判决被告医院对原告的经济损失承担 40% 赔偿责任,共计 38,2764 元。 ——案例源自:医法迭影 在这个案例中,术前停用「华法林」时未使用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是这例医疗纠纷的关键节点。那么,问题来了: 1. 是否所有手术围手术期都需要停用抗凝药物? 2. 如果围手术期停用华法林,是否都需要「桥接」治疗 3. 具体的「桥接」治疗又是怎样的? 问题一:是否所有手术围手术期都需要停用抗凝药物? 答案:NO! 要评估不停用的出血风险与停用的血栓风险哪个占主要。那么如何权衡呢? (1)评估血栓栓塞风险 增加血栓栓塞风险的主要因素是心房颤动,假体心脏瓣膜以及最近的静脉或动脉血栓栓塞(手术前三个月内)(见表 1)。 表 1 围手术期血栓形成风险 注:*非常高风险的患者也可能包括在计划手术前> 3 个月发生先前性卒中或 TIA,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VTE:静脉血栓形成 (2)评估出血风险:出血风险主要由手术的类型和紧迫性决定。此外,一些患者的合并症(高龄、肾功能异常)也可能与出血风险相关。 可将手术分为高低出血风险和低出血风险(见表 2)。 表 2 手术操作的出血风险 问题二:如果围手术期停用华法林,是否都需要「桥接」治疗 建议在对有以下情况之一的服用华法林患者桥接治疗:
对于大多数其他患有心房颤动的患者(尤其是较低的 CHADS2 或 CHA2DS2-VASc 评分患者),不建议使用桥接抗凝。 问题三:具体的「桥接」治疗是怎样的? (1)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指南(ACCP 2012 指南)基于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总结了 VKA 的围手术期管理建议,具体如下:
(2)2016 年 David Keeling 等发表在 British Journal of Haematology 杂志上一篇指南性文章总结了围手术期华法林及其它维生素 K 抑制剂的应用原则,可供参考。 该指南的推荐建议的可靠性采用 GRADE 标准进行证据分级。
|
|
来自: chenshaofan11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