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利尼用色彩创造了另一个更宁静、更美丽的世界,那个世界倾注了温暖而神奇的光线
” ![]() ▲玛利亚与圣婴基督 这种sacra conversazione(灵语心说)的场面在15世纪和16世纪是常见的。在这里,圣婴基督坐在玛利亚的怀抱里,并作出祝福的手势。贝利尼添加了一个人物,她在宝座下演奏像是小提琴一样的乐器。在过去的世纪里,圣徒们往往隔开一段距离,常常出现在三联画的左右两翼中;相比之下,在这里,他们都靠近在同一个空间里,与圣母子在一起。
彼得 彼得一如既往,总是带着通往天国的钥匙,他还带着一本经书。与右边的杰隆一样,他也是正面的样子。在这种场面里,最左边的人物的眼睛是看着观者的。在这一祭坛画里,不同的人物之间鲜有交流。
▲杰隆 所谓的教会之父之一的人物,将《圣经》译成了拉丁文。在这里,他正在读《圣经》,其形象让人想起他是一个大学者。 圣凯瑟琳 可以从其手放在破轮子上辨认出来,她是一极为受欢迎的人物。她的特征与其死亡(约公元300年)的方法有关:她被放在钉上长钉的车轮上鞭笞,这轮子是专为她设计的刑具。上帝出面干预并用雷电毁了该刑具,然而,此后圣凯瑟琳被斩首了。
露西 是又一个在欧洲南方受欢迎的圣徒,她拿着一个盛着自己双眼的碟子。依照传说的不同版本,这些眼睛要么是在殉教时(约公元300年)被挖出来的,要么就是她自己有意挖出,以便在被法官送往妓院后对男人减少吸引力。她被照得透亮,与其从拉丁语的光Lux一词衍生出来的名字相呼应。 威尼斯作为一座水城,到处都是波光粼粼的运河,是色彩与光的同义词,而诸如此类的品质正是这一城市的绘画特征,并且在16世纪时达到了绝对的顶峰。乔瓦尼·贝利尼就是这种发展的一个早期典型,乔尔乔内和提香都是他的学生。贝利尼把威尼斯的绘画到由乡村落后的风格带到文艺复兴的前线,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 与佛罗伦萨画派相比,威尼斯画派要形成得晚些。在威尼斯,15世纪后期人文主义绘画才发展起来。因为受哥特式艺术样式的影响,这里的艺术家更多地注意运用线来造型,并且注重绘画的整体效果和色彩效果。 面对乔瓦尼·贝利尼为威尼斯圣·扎卡西亚小教堂画的祭坛画《圣母子与圣徒们》,就能发觉他的用色方法大不相同。这并不是说这幅画特别明亮或光芒四射,而是说它的色彩柔和而富丽,人们甚至还来不及看看画中的内容是什么就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即使是翻拍的照片都能把那充满壁龛内部的温暖而富丽的气氛传达出几分来。 圣母坐在壁龛里面的宝座上,幼小的耶稣正举起小手为祭坛前面的礼拜者祝福,一个天使在祭坛脚下轻柔地演奏小提琴,圣徒们则安静地站在宝座两边:有拿着钥匙和书的圣彼得,有拿着象征殉难的棕榈和破车轮。 贝利尼懂得怎样使这简单对称的布局既有生气又不破坏它的秩序。他也知道怎样把传统的圣母和圣徒形象改变为现实中活生生人物,却不剥夺他们的神性和尊严。他甚至也没有牺牲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个别性。圣凯瑟琳隐约的微笑和老学者哲罗姆聚精会神读书的形象,各有其独特的真实之处。他们似乎属于另一个更宁静、更美丽的世界,那个世界已倾注了温暖而神奇的光线,充满了整个画面。 威尼斯画派风格在乔瓦尼·贝利尼手中鲜明地体现了出来:绘画反映了威尼斯人向往的快乐和欢愉的主题,绘画中所呈现的人文主义思想,通过表现的题材和人物反映了对人的自然本性、财富和世俗生活的热情追求,人间世俗生活充满了诗意。 《圣母子与圣徒们》 乔瓦尼·贝利尼 创作时间:1505年 材料:布上油画(转自板上) 尺寸:500cm×235cm 藏于威尼斯圣·扎卡西亚教堂 乔瓦尼·贝利尼为朴素的圣·扎卡西亚教堂花了这一祭坛画。它再现了四种“世界”:拜占庭(半圆顶中的镶嵌画)、古典时代(柱子与柱头的装饰)和文艺复兴时期(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以及整个背景),当然,还有天主教信仰时期。 乔瓦尼·贝利尼 (Giovanni Bellini, 1427—1516)意大利威尼斯画派画家。威尼斯画派的主要奠基人是贝利尼家族父子三人:父亲雅科布·贝利尼、哥哥贞提尔·贝利尼以及弟弟乔瓦尼·贝利尼。与同时代画家相比,乔凡尼·贝利尼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写和作品抒情意味的表达,作品有《圣母怜子》、《圣母子》、《湖中圣母》、《神的欢宴》等,他的作品的抒情风格奠定了威尼斯画派的基调。德国画家丢勒曾说:“乔凡尼·贝利尼虽已老,但他仍是最好的画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