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但,这不只是一个汉字! 更是,一个姓氏, 一个始于西周的姓氏 一个底蕴沉厚的姓氏 一个自豪无比的姓氏 一个激情澎湃的姓氏 一点,正气丹心之节 一横,一竿山竹之精 一撇、兴农教化之风 一捺,八法丹青之胜 各位族人,请听俺给你慢慢道来...... --------大宋末年,元兵南侵,屠杀民众,时值宋朝将亡,民族将危之际,信国公文天祥挺身而去,散尽家财,兴兵抗元,率文家军转战赣、浙、粤闽等诸省于五坡岭兵败被俘,迭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文天祥给人民留下的精神财富是丰富的,他曾写《过零丁洋》以明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狱中,他又写下一首五言古诗《正气歌》,凛然显示出浩然正气的力量,体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经纶弥天壤,忠义贯日月,天祥公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无数后人在民族国家危难之际,奋不顾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汤气回肠、慷概激昂的乐章。 --------北宋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进士、著名画家、诗人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先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世人称文湖州。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起源于他画竹的思想。 --------西汉汉景帝末年,安徽舒城文翁为蜀郡守,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带领人民穿湔江,灌溉繁田一千七百顷,是第一个扩大都江堰灌区的官员。由于注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蜀郡出现了“世平道治,民物阜康”的局面。他又首创公立学校精舍讲堂“文翁石室”,选派小吏至长安学习儒家经典与法律政令,并且择优委任为郡县官吏,重视实践,入学者免除徭役,促使川蜀学风大盛,民风好转,班固在<汉书>中写道:“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文征明),原名壁,字征明,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诏。文征明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他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其诗、文、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他名重当代,其文氏后裔中有擅长文艺者及门生各达五十多人,其后裔则跨越明清两代,门生中则有三十余人兼善书法,形成了“吴门画派”。 文氏经岁三千,历履九大皇朝,是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姓氏,翻开我们家族繁衍兴盛的浩史,涌动着氏族血脉相通,显示出文氏风仪。 除了上述四位先贤,三千年中,文姓家族产生了无数仕宦脊梁、贤儒雅士、豪杰智勇,艺术大家、商贾能人,百业高手。 忠孝传家,诗书世族,道范文宗...... 正是这些氏族中的骄骄者,构建了我们文氏家族沉厚的底蕴,丰富了文氏文化优秀的精华,是值得我们两百多万文家人彰扬与学习的中坚典范! 我们流淌着家族的血液,传承着同一家族的基因,同一姓氏的图腾,同一生命的延续 我们根脉相连! 我们是真真正正的一家亲! 更多家族名人故事,请继续关注本公众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