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171天——消渴

 康泰wjr图书馆 2017-12-16

进 目 标 考 研 微 信 群

加 g y z d z l f 0 1 2 3 4 5 6


第一轮复习

第一百七十天



第四节 消渴


一、定义:是以多尿、多饮、多食、形体消瘦(三多一少),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常因阴亏燥热,五脏虚弱所致。


二、源流:

(一)病名始于内经,方药创于金匮。

1、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内经》还有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认为五脏不足、情志失调、过食肥甘是本病的主要病因,并强调体质因素在本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而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其主要的病机。

2、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专篇讨论.并最早提出治疗方药,主要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

(二)隋唐宋之际,认识又有发展。

1、《小品方》有新意。

2、巢源方的观点。

3、《千金要方》《外台秘要》重视将息与调养。

4、陈无择渐定三消分治。

(三)金元四大家的贡献

1、刘完素作三消论2、张子和3、朱丹溪4、李东垣和朱丹溪共同完成了三消分治的方案。

(四)明代以后,理论上和治疗方法上都有了较大发展

上消转重治肺、对肾更加重视、阐发命门火衰、重提三消、重视补脾生津、辨非消之渴。

1、《证治准绳.消瘅》“渴而多饮为上消(经谓膈消),消谷善饥为中消(经谓消中),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经谓肾消)”

2、《医学心悟》“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口渴,小水如膏者为下消”


三、病因病机

(一)病位病机:上消在肺,火刑肺燥;中消在胃,火盛阴伤;下消在肾,阴阳失调

(二)病理要点是阴津亏损,燥热偏盛,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转归

(三)气阴两伤,阴阳俱虚。

(四)阴虚燥热,变证百出。

(五)慢性久病可导致瘀血。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辨病位;辨标本,辨本症与并发症。

(二)治疗原则: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三)分型论治:

(1)上消:

1、肺热津伤证:消渴方;肺热津伤,气阴两伤,用玉泉丸或二冬汤

(2)中消:

1、胃热炽盛证:玉女煎;大便秘结不行,用增液承气汤;本证亦可用白虎加人参汤

2、气阴亏虚证:七味白术散

(3)下消:

1、肾阴亏虚证: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

2、阴阳两虚证:金匮肾气丸


五、预防调摄


六、转归及并发症:血瘀是其重要病机之一,其中医病机以血脉涩滞,瘀血痹阻为核心,活血化瘀是防治糖尿病的关键


留言默写:消渴歌诀



复习

 第一百七十天

第一百六十九天


编辑:淋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