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从龙:诗词的表现艺术

 杏坛归客 2017-12-16

诗词的表现艺术(1)


反映时代精神


     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内容,都会使文学作品打上时代的烙印。当代诗词反映时代精神,不仅是提高作品的思想性、充分发挥诗词的社会功能、为经济建设服务的需要,也是对诗词作品在内容上进行革新、突破前人樊篱、增强艺术活力的需要,同时还是让诗词贴近人民的需要。通过对多次诗词大赛作品的阅读,我觉得有两种我倾向应引起注意。一是作品疏离时代,格调高古,反映出的气息、思想、情感、与古人无异,使人很难分辨出是前人写还是当代人写的。“李杜杯”大赛,一位参赛者抄了《随园诗话》中引用的《白桃花咏》:“别后山村思不禁,小窗对镜自沉吟。刘郎去后情怀减,不肯红妆直到今。”“鹿鸣杯”大赛,一位参赛者抄了清代未正式出版的《疑云集》中的《归途有感》:“画屏人去锦鳞稀,愁见啼痕染客衣。纵使到家还是客,迢迢乡路为谁归!”这两首诗虽然有一定的艺术性,但由于明显的缺乏时代感,引起了广大评委和一些关心大赛的诗友的怀疑,最后终于查实,被曝了光。二是有的作品虽然虽然紧跟时代,却缺乏形象思维,象散文那样直说,甚至是口号的堆砌,政策的图解,不能动人以情,如“三中全会开新局,四化宏图展壮猷”、“小平理论旗高举,大道奔驰国富强”之类。      

    当然,紧扣时代主题、思想意蕴深刻、艺术境界高远的作品也出现不少。如湖北青年诗人赖海雄的《过秦淮河》:“吧馆灯红酒客豪,画船舞乱曲声娇。凄清唯有河中月,曾是伤心照六朝。”既有古雅情趣,又有时代精神。咏六朝的诗,汗牛充栋;但不少是眷怀秦淮风月和六代繁华。如“六代繁华春去也,更无消息”;“柔情似水,几时流尽六朝春”;“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赖诗却寄意深远,把当前某些人、置家国兴亡于度外的奢靡生活,作了委婉的针砭。它暗示人们:六朝的政权其所以一个接一个覆亡,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君昏臣佞,朝野奢靡无度。不信,“河中月”就是见证者。诗中所用词汇大都是古汉语,但一个“吧馆”就打上了时代印记,针砭了二十纪九十年代的一些的弊端。霍松林先生评此诗:“前两句写秦淮夜景,灯红、酒绿、客豪、船舞、曲娇,何等热闹!后两句也写秦淮夜景,妙在与前两句的热闹场面作对比,由现实引向历史,言外见意,引人沉思。”由现实引向历史,以史为鉴,应=就体现了时代精神。



注重形象性


    诗词作品要用形象的特殊形式反映现实生活,使人读起来感到具体、可感、生动,如闻其人,如历其境,能唤起人们的思想感情。如《插秧女》:

    插秧姑嫂颊如霞,秀发粗疏髻半斜。

    点水蜻蜓纤手巧,平畴织出碧窗纱。    

    读完全诗,插秧女的形态、动作和劳动成果,历历如在目前。《竹枝词·情歌》也是如此:

    手挽长藤扎木排,巧逢情妹洗衣来。

    笑容掉进江心里,一朵芙蓉水底开。     

    用“芙蓉水底开”一比,情妹的绰约风姿和盘托出。    

    以上是描摩人物形象的两例。形象性当然不限于描写人物形象,它应该渗透到各个领域。    

     莎士比亚说过,诗人的想象“为从来没人知道的东西构成形体,他笔下又描写它们的状貌,使虚无缥缈的东西有了确切的寄寓和名目”。比如发愁的“愁”,历代诗人几乎都写过它;但是由于他们选择的角度互不雷同,“愁”的形象也就千姿百态。且看:

    李颀诗:“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愁”有了深度。    

    李清照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

    秦少游诗:“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有了形状。

    赵嘏诗:“夕阳楼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愁。”——“愁”有了倍数。

    李煜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有了体积和长度。

    至于“撩乱春秋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冯延已词)“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词),则把春愁黯黯、恍惚迷离之状,更是写得如在目前。    

    由于诗人对客观景物有深入的体察,而且以情注景,使外观和内感融化无痕,因而能产生这样形象感人的艺术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