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病证小方辞典前 言

 学中医书馆 2017-12-17
中医病证小方辞典前 言 

 主 编: 朱邦贤 副主编: 陶御风 华蓓苓  编 委: (按姓氏笔画为序) 方力行 朱邦贤  华蓓苓 周瑞芳  陶御风
 黄 瑛  鲍蓉芬 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前 言 

 中医防治疾病最有效、应用最广泛的手段之一,就是在辨证论  治理论指导下的选方和加减化裁。有关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配伍  规律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的一个极为重要  的领域。然而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给我们留下了更仆难数的有效  验方;如果方剂组成的药味较多,欲研究其配伍规律及临证主治等有  关问题,颇有无从措手之叹。考历代名医临证处方,都十分注重精选  药味,以发挥其最佳的治疗效应。如《伤寒论》、《金匮要略》、《千金翼  方》、《普济本事方》、《医学衷中参西录》等医籍中,四味药物及其以下  者分别占各书方剂总数的 38. 7%~64. 5%。因此,根据《内经》对组  方原则的论述和后世医家对小方的认识,将方剂药味数限定在四味  以下,不仅有助于剖析方剂的配伍关系,而且还可以深入研究某一药  物在该方中的作用。此外,小方多系历代医家多年实践反复锤炼的  结晶,对疾病治疗有较鲜明的针对性和显著的疗效,更是后世复方、 大方的基本构成。有鉴于此,我们尝试将散见在历代重要医籍中四  味药物以内组成的小方,按照中医病证分门别类地选辑汇编成一部  既能体现中医学术理论和临床治疗发展沿革,又能切合临证实用的  中医小方专名辞典。  对广大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者及中医爱好者来说,借助于  本书不但可以研讨中医小方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主治范畴的发展  变化,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可据中医病证选方用药,以有益于临证拓  展思路。这就是本书一反通常方剂辞典按照笔画多少编次的惯例  而采取以病证分类编纂的缘由。尽管这种分类编纂工作仍然显得  粗略了一些,但我们还是期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对中医临床水平的提  高和方剂理论的研究起到有益的作用,并恳切地希望读者给予批评  指正。  编 者  1991 年 1 月于上海 “方证相对”和  方剂辨证规律研究的思考  ———写在《中医病证小方辞典》再版之前  《中医病证小方辞典》作为上海市卫生局 1988 年资助的研究课题, 承蒙天  津科技出版社于伯海先生的慧眼和热忱相助,已经问世近 15 年了。  这 15 年里,在国家中医药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  显著的成就,其国际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医药学正在为解决人类的医学保健问  题作出日益重要的贡献。然而 ,在社会日益进步,科学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思想  与观念的冲突在加剧 ,中医药界也面临着继承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弘扬其学术  与技术方法优势、继续保持其学科独立发展与创新活力的困惑和选择。  18 年前 ,我们基于“中医方剂的组方原则、配伍规律及临床应用研究 ,是中  医理论和临床研究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的思考,面对历代医家给我们留下的  数十万首有效验方的宝贵遗产 ,每有无从入手之感叹。为此,我们根据《内经》  以来有关“君臣佐使”等组方原则的论述 ,以及历代名医对小方的认识,确定了  以四味及其以下药物组成的、有明确主治病症和固定方名的数万首小方为辑选  对象,将其从历代著名医籍中爬剔出来 ;然后以文献记载首见小方方名及其主  治病证门类为基准 ,按照中医病证分门别类、交叉呼应的组织原则 ,原汁原味、  适度规范的辞书编纂方法,汇编成一部既能体现出中医学术理论与临床实践发  展历史沿革,又有助于当代中医药工作者临证拓展思路、研究方药配伍规律以  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或从中获取进一步研究开发新药线索的中医小方专名  辞典。  本书在酝酿之初及出版之后,时有同行提出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功夫去  搞这个课题 ? 当我把还散发着墨香的《中医病证小方辞典》送到当代名医裘沛  然老手上时,裘老审视良久,对我说道,难得你们这些年来坐得住冷板凳 ,称许  “这是多年来我难得一见的好书哟 !”勉励我们要把方剂配伍与方证相对的研究  工作搞出个名堂来。  按照当初的设想,我们将在此项研究的基础上,拟进一步就方剂配伍规律 2 “方证相对”和方剂辨证规律研究的思考 ]  及“方证相对”问题作些研究。由于当年学校把我调去筹建老年医学研究所,课  题组随着人员的工作调动而解散,再加上方方面面的原因 ,我们这项研究未能  持之以恒 ,这始终是一桩萦绕在我心头、难以忘却的憾事。  “方剂辨证”历来是中医临床不可或缺的一种辨证思维与技术方法,上世纪  50 年代后期,随着脏腑辨证等辨证论治方法的日渐盛行,临床医生们似乎逐渐  将其淡忘了。1996 年,我看到有相当一批中医高层次医师热衷于开发其自拟  的所谓“新方”,而对中医传统名方的临床应用与研究甚至于淡忘到连方药的组  成都说不清楚的程度。为此,我特地撰文(方剂辨证与方证相对之我见 .上海中  医药杂志 ,1997;11:2)提出:要充分重视对方剂辨证规律及“方证相对”的研究,  强调“方剂辨证”历来是中医临床不可或缺的基本辨证思维方法之一。  病证或证候 ,是指疾病处于某一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病势等病理要素  的综合性征象;方剂则是针对主治病证的基本病机,在相应治则、治法的指导  下,按照一定的组方原则 ,根据药物性能及其配伍关系,将多味药物通过医生处  方形式组合拟就,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固化而形成者。每一首方剂 ,总是  有其相对应的主治病证。“方证相对”是指一首方的药味组成及其配伍关系与  其所主治病证的基本病机或病理环节间具有高度针对性或相关性。应当明确  的是“, 方证相对”中的“方证”(或称之为“汤证”)是指某方与某病证间所存在的  直接对应的证治关系 ,如桂枝汤证是指桂枝汤方与其相对应的主治病证两者在  病机和治法紧密相扣基础上的“一体化组合”。它如麻黄汤证、小青龙汤证等概  莫能外。  中医辨证论治学术体系一直被认为是中医学理论中最具特色的学术精  髓,并作为一种普遍的指导原则、一项基本的技术规范支撑着中医临床实践的  全过程。方剂辨证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各种辨证  方法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一,其它的辨证方法都是先辨证,后立法处方,方剂的  择用在辨证之后;方剂辨证则是先存其“方证”,后辨患者病证与之相符与否,显  然与其它辨证方法相比具有“逆向辨证”的思维特征, 此即清代名医徐灵胎“从  流溯源之法”的意思。其二,其它各种辨证方法都有一定适应范围的局限性,如  擅长于六经辨证者虽然也可用于辨治某些内伤杂病 ,但毕竟还是更适合于外感  病的治疗 ;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则宜于温病而不适于伤寒;八纲辨证的原  则性和概括性都很强,如果不结合其它辨证方法应用,难免陷于空泛。方剂辨  证则不然 ,所谓“方之治病有定 ,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 “方证相对”和方剂辨证规律研究的思考 3 ]  万化而应用不爽”(徐灵胎《伤寒论类方》) 者,正是对这一方法为它法所不具有  的广泛适用性的最好说明。由于每一首方都涵有其内在“理”和“法”的组方依  据,更有明确而又相对固定的主治病症范畴;众多方剂主治范畴及其理法的叠  加交错,方剂辨证临床适用范围之广,显然是任何一种辨证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对“方证相对”关系的深入研究 ,提示从单一角度对方或对证的研究 ,都有  可能偏离甚或背离中医学术内涵,而将方与证结合起来研究,则不仅有助于提  高中医药研究效率,而且有可能寻找到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进而发现新的规律、  形成新的理论。就研究思路而言,有关“不同方剂对同一病证”与“同一方剂对  不同病证”效应差异的相关性分析 ,是研究“方证相对”的重要切入点。即方证  相对的研究可以从方药不同配伍的角度,考察不同方剂对同一对象的差异性作  用;也可以从病证的角度 ,考察同一方药对不同状态下的机体的影响,从而对揭  示中医治疗学原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因此,要从中医文献学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角度探讨方剂辨证的思维模式  与技术方法,明确其在中医辨证论治学术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基于上述认识,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时隔多年 ,重提再版《中医病证小方  辞典》事宜,并嘱向读者做个说明。我想 ,裘老的勉励、读者的期望,将激励我沿  着这一思路把相关研究继续做下去,同时,在本书略加修订的基础上,我们也即  将适时推出中医小方的计算机光盘检索和中医方证系统研究等软件,把我们的  研究作为一个工具提供给中医药界有兴趣从事“方证”研究的朋友们。  聊述略语,以慰嘱托。  乙酉年五月 写于沪上听雨轩 

 凡 例  
一、本辞典收录四味及四味以下药物组成的小方 ,总计约二万余首 (方剂词  目九千九百余条 ,
其中参见条五千余条 ) , 按照中医病证分为九十五门  ( 参见“中医病证类目表”) 分类编次。  

二、词目分“正条”和“参见条”。凡方剂名相同者均依次分列于同一词目下  作为“正条”,
并根据原著所属病证门类归 ;如原著不分病证门, 则参考  该方功能主治类归。“参见条”为
反映正条涉及的其它主治病证 ,或作  为正条的异名而设 ,并分别类归于本辞典其它相应的病
证类目下。  

三、正条的病证归属 ,以所辑录原著成书 ( 或刊行 ) 年代最早的病证主治范  畴为依据 : 
病证主治不同者 ,分别以“ ……”标志编排 ; 病证主治  相同,药物组成不同者 ,则以“ ……”
标志分叙编次。前者一般参  照本辞典病证类目表为序,后者据成书年代、卷次先后为准。  

四、正条内容包括方名、出处、异名、功能、主治、药物组成、制法用法、药物加  减等项。
参见条列有方名、异名、参见的主治病证等项。  

五、词目释文内容均据原著撰述。药物剂量( 如“一钱匕”“、六铢”等 )原方照  录,缺者
亦不增补。药物炮制一般加括弧注明。  

六、正条与参见条均据本辞典病证类目分部编排。各病证门内词条的编  次 ,以词目字首的
笔画和起笔笔形 ( 一丨丿丶乛 ) 顺序排列 ; 字首相同  者 ,按词目第二字的笔画和起笔笔
形顺序排列 ,以此类推。  

七、本辞典正文前收有“中医病证类目表”和“方剂目录”,后附有“方剂 ( 正  条) 笔画
索引”“、参考引用书目”、“历代度量衡比较表”。  

八、本辞典使用简体字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 1988  年 1 月 26 日
重新颁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用字规范为准 ,个别容易  混淆或中医学有特定涵义者, 以
及词目的繁体字、异体字 ( 如“癥”—  “症”“、覆”—“复”)酌予保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