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整本书阅读上海论坛”圆满落幕

 zhumiao2017 2017-12-18

2017年12月15日至16日,“整本书阅读上海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隆重举行。本次论坛由《语文学习》杂志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与思辨读写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科创新实验项目上海师大附中博雅书院联合举办。论坛旨在进一步推进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与研究,由在整本书阅读的研究、教学和推进中卓有建树的专家和教师,就整本书阅读的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及推进管理等问题,进行研究性教学、论坛讨论和经验交流。七百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参加了本届论坛。



12月15日上午的开幕式由余党绪老师主持,他表达了对与会者的欢迎,介绍了本次论坛基于“整本书阅读”的背景,并朗读了温儒敏因教材编写未能亲临现场而致本次论坛的一封信。应邀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主任、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王本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严一平,上海市语文教研员步根海,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南京市第十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四川省语文教研员段增勇,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吴欣歆,教育部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特色教育优秀教师樊阳,上海市语文教研员范飚,上海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语文学习》杂志主编何勇,《语文学习》杂志副主编张少杰等。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严一平校长致辞,他表达了对此次论坛顺利召开的热烈祝贺和与会者的欢迎,回溯了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自办校以来在教育改革中的努力实践和取得的成就。



上海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语文学习》杂志主编何勇致辞,他指出此次论坛正是对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支持和呼应,“整本书阅读”由温儒敏教授主编的国家统编教材正式提出,它需要每一个从事语文教育的人为此努力。在当前我国高考改革迅速的形势下,我们的语文教学需要从单篇阅读教学走向整本书阅读教学。提倡整本书阅读不仅是对我国社会进入新时代的响应,更是应对互联网时代知识信息繁多复杂如何鉴别和选择的一种策略。当然,整本书阅读不是空穴来风,语文教育界很多先行者都为此做了努力,上师大附中的语文组、王栋生老师、曹勇军老师、樊阳老师等在指导学生阅读上的实践都给我们积累了很宝贵的意见,这些都将成为以后的整本书阅读可参考的重要经验。



王本华老师作了题为“让名著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的专题报告。王老师认为 “整本书阅读”是由 “名著阅读”发展而来,“整本书阅读”的实质与“名著阅读”是一脉相承。她从“名著阅读的过去、现在与将来”“名著阅读的教材设计思路”“建构有效的名著阅读课堂”“探索名著阅读的评价策略”四个方面展开报告。“名著阅读”自传统教学到新中国语文教材中的地位一直处于变化中,新中国以来的“名著阅读”教学设计以“读书为主,读书为要”的理念,追求“名著阅读课程化”,调整“名著阅读”在教材中的位置,凸显对“名著阅读”教学内容的重视,选择书目上强调经典性,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创意地思考,教师要有效地引导学生阅读,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



南京师大附中教师王雷执教《“谁能理解人心的奥秘呢?”——全本书阅读<月亮与六便士>》。这节课以学生评价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这个问题为导入,对主人公 “离家出走”之事展开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抛弃家庭”与“追求理想”的矛盾。



北京师大二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何杰执教《<孟子>整本书阅读指导》。这节课以回顾学生的《孟子》学习经历为导入,引导学生在了解孟子人格的基础上,理解《孟子》思想,激发学生阅读《孟子》的动力。



广东深圳市宝安区新安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吴泓执教《<论语>整本书阅读导读》。这节课是《论语》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以问题引发学生对《论语》、对孔子的阅读兴趣和思考。



上海师大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执教《<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刘璋》。这节课建立在学生课前读书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课上三组学生呈现自己的读书报告,梳理刘璋的人生轨迹与政治履历,分析刘璋的“暗弱”所包含的意义,从而对刘璋这个人物,以及英雄观有批判性的思考。



评课环节,范飚老师指出“整本书阅读”是个热词,四位老师用四堂课带领我们一起触碰这个热词。相较于单篇、短篇的阅读,我们要考虑到整本书阅读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不仅仅体现在内容上,更在于它的结构、思想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如何规划阅读方案,让学生了解书中的复杂内容、结构、思想。第二,如何建立一些问题实现对学生的阅读指导。如何将老师与老师、老师与学生对话,渗透到整本书的阅读中,最终找出同类文本的阅读方式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实践的。第三,如何将整本书阅读与单篇、短篇结合,通过探讨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文化、文学素养的积淀上有所长进。



步根海老师认为,在思考对整本书阅读如何指导上,四堂课各有特色。第一,都关注整本书阅读的内容。第二,分析情节上,有基本的方法与路径。四节课的指导,有的是读前,有的是读中,有的是读后,但在方法上的指导是有共性的。第三,如何关注学生在阅读中的问题意识。整本书阅读与单篇课文阅读是分不开的,与课堂教学是相互促进的。阅读工具,诸如思维导图、表格、支架,对于整本书阅读是有帮助的。



16日上午的会议内容为经验交流会。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樊阳老师在题为“引读千年,行读万里——人文行读廿六载”的发言中,讲述了他26年来的“引读”与“行读”的实践。本着“阅读是人生的基石,书籍阅读走进课堂”的信念,樊老师26年来坚持推进阅读经典,探索实践行读课程。在阅读与行走中,让书中人物与历史人物对话,最后达到思想情感的共鸣。


四川省绵阳中学彭科友老师在题为“在阅读中生长”的发言中,提出三个方面的阅读实践,“师生同读,构造良好读书生态” “个人阅读,三管齐下自主发展”“借力自媒,互文阅读云兴霞蔚”。期望学生在阅读这场最美的精神旅行中,建构知识,发展思维,塑造人格,最终实现“生长”。


浙江省杭州市教研室黄云老师在题为“发动机和引力波——整本书阅读实践中的语文活动设计”中,指出了在教师的阅读指导欠缺、学生的阅读基础薄弱的情况下,他们为整本书阅读做出的努力:主题式阅读、专题式阅读、选择性阅读。追求“我的阅读我做主”,以学生的趣味为核心,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


北京云舒写教育吴本文老师在“基于混合式学习的整本书阅读理念和实践”中,从现状、逻辑、理念、实践四个方面展开对整本书的阅读和思考。提倡将课内课外时间结合起来,考虑课程与课时,将自主与指导结合。


包玉刚实验学校熊德勇老师在题为“整本书阅读课程化之实践”的发言中,指出他们的整本书阅读中的具体做法:评估、选择合适的书、批判性与创造性阅读。


上海师大附中石海红老师作了“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发言,阐述了上师大附中15年来整本书阅读实践经验。


四川锦江区教研员易晓老师的发言谈到了三个方面,第一,整本书阅读这件事是我们以学习的心态必须要做的事。第二,整本书阅读经过了自发、自觉到思考的一个过程。第三,整本书阅读的关键难点是我们要思考的。



中国人民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的发言题目为“读书比什么都重要”,他认为对学生而言,读书比什么都重要,他提出了整本书阅读十法,其核心字分别为“力、空、趣、序、道、恒、法、谱、心、场”,而起决定性因素的是语文教师。



四川省教科所语文教研员段增勇老师的发言题目为“在阅读中发现自我”,他指出我们的阅读必须关注人本身,即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他从自身的成长体验出发,认为应当给予学生群体中那部分弱者更多的关怀。当老师们在关注分数时,就失去了对学生的情绪、心理的关注,也就失去了对其学习状态差的敏感性。我们应该关注影响分数的背后,整本书阅读指导应指向人本身和自我。



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吴欣歆发言题目为“整本书阅读全过程指导”,她从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标和全过程指导的五个环节展开陈述。整本书的教学目标是在真实的阅读生活中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者,最终达到让学生对阅读热爱起来。



南京十三中语文特级教师曹勇军的发言题目为“整本书阅读的课程设计和实践”,他以自己多年来带领学生阅读的实践,讲述整本书阅读的设计和实施。整本书阅读需要我们辨析和界定,在当前的现状下要去探索,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始终要涉及课程的目标、书目、方式、评价几个要素。曹老师设计“大树下的读书课程”,通过经典夜读小组、启明星读书社、常规课堂教学展开阅读。



南京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发言题目为“不能忽视阅读趣味,没有自由的阅读不可能形成经验”,他提出整本书阅读不能忽略阅读的趣味,在起始阶段应当以自由阅读的形式出现,然后才需要有价值的指导和示范。在“学生没有课外,教师没有业余”的现状下,就不会有优秀的阅读。要引导学生发现整本书阅读的趣味,保持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整本书阅读,首要的是 “这个人”“最适宜” “先读”“哪一些”。阅读时切忌跟风,面对浮躁的教育界,王老师呼吁“安静”,安静地阅读,安静的课堂,安静的办公室。



论坛的最后,余党绪老师表达了与所有关注“整本书阅读”的同行共同努力的殷切希望,以及对所有与会嘉宾积极参与的衷心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