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句话妙在哪里?

 阿斌辽宁 2017-12-18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很多人爱拿鲁迅这两句话来提问,有的认为是废话,有的认为妙不可言。

认为废话的人,比较低幼和懒惰,不肯往下看,不肯钻研。即使退一万步说,鲁迅别的什么都不行,他写文章可是内行,而且是高手,高手中的高手。写文章造句子,他不会随便的。

这两句话出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里的《秋夜》。

是开篇两句。

使用的是“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顾名思义,同一个意思,翻来覆去地说,有连续反复,有间隔反复。鲁迅这里是连续反复。

反复的目的,是为了强调,为了突出,就像你的老师,重要的话说三遍。

鲁迅为什么下笔就反复,他要强调、突出什么?



《秋夜》第一自然段写枣树,第二自然段写夜空,第三自然段写“小粉红花”。

耐心读到第四、五自然,就会发现全写的“枣树”,全是深情的赞美,同时发现第二自然段的“夜空”是枣树生存的严峻环境,是反衬,而第三自然段善良弱小的“小粉红花”也是枣树的陪衬。

如果贬义褒用的话,鲁迅到这里已经图穷匕首见了,你怎么还是看不穿?

鲁迅全文,是在歌颂枣树,所采用手法为象征手法。所谓象征手法,即用具体的人或事物,代表与之有联系的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例如高尔基的散文诗《海燕》,是用搏击风浪的海燕来象征所谓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茅盾的散文《白杨礼赞》是用白杨来象征“北方的农民”和用鲜血求取解放的精神。

这下应该懂了吧?

鲁迅此文下笔就用反复,就是为了你语文老师给你讲的写作方法:“突出中心”。歌颂枣树就是全文中心,所以下笔就要反复,开宗明义,突出中心。

在后现代手法出现之前,写作一篇、一部作品,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中间如何结构,用什么各种手法,都是为了突出中心。就是散文,也要“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神”也就是“中心”,或曰“主题”。鲁迅在世界各国作家中,是最早使用后现代手法的,但《秋夜》这篇还没有使用,中心思想很明确的。

全文都在突出枣树,因为,枣树是所谓无私无畏、不屈不挠的战斗者的像征。

《野草》集中了鲁迅的全部哲学思想,不要用小学语文水平去读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