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朋友,你也可以有强大的阅读力

 三实居 2021-07-22

小朋友,你也可以有强大的阅读力

袁召起

小朋友,你们一定听到过有些成年人感慨:刚刚使劲看完了一本却在网上看别人写的书评,感觉自己像是读了本盗版的删节本别人提到的细节一个也没有见到,别人发出的感慨更是没

年少的同学们的身上,也经常发生着类似的情节同窗共师学生同时同地读课文,然后,有的同学马上就可以绘声绘色地讲述课文里的故事,内容完整、条理清晰,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可有的同学甚至复述不出课文梗概,不仅结巴停滞语序混乱,而且理不清老师的提问。

现在,我们对阅读的神经活动、脑电波反应等机理还没有精度的认识。但是我们毫不怀疑阅读能力强大的学生在读书的时候大脑必定会有某些反应,使他们迅速、深入地对文字、语言做出理解;并且他们会在阅读时产生快感,越来越热爱读书。

科学家通过大量观察和专项调查,不断探索、发现阅读中的这些秘密,初步总结了五项重要的阅读的关键机制,所谓“过五关斩六将”,下面给同学们分享一下这“五关”的窍门所在。

第一关预测和推论

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未来、未知,它使我们忧惧不安,更使我们兴奋期待。而阅读本来就是了解未知的过程,具有强大阅读能力的学生都是主动阅读的。主动阅读就是一个从已知推理未知的过程,所以说预测和推论是掌握阅读技能的第一关

预测和推论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从老师、同学或者其他的言语信息来选择这本书;

二、从已读过的其他书籍的相关引用或评语来判断这本书;

三、这本书书名、封面封底、插图来预测书的体裁和大致内容;

四、从章节目录预测作者将如何编排内容或故事情节大致如何开展;

五、从已知篇章推论人物性格特点并预测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人物会如何应对;

六、从自己体会的作者写作模式预测下文等等。

比如,看到《追梦大飞机——程不时传》,根据这个书名可以预测这是一本传记,看人名应该是一个中国人的传记,八成是一个真才实学的科学家而不是试飞员,这时候就可能想到中国人自主创新的精神主旨。看一眼封面,程不时是一个精神矍铄的先生,浏览一下腰封文字,尽可以推论这本书的层次定位。打开章节目录,看到“立志”“清华”“国家任务”“波音震惊”等信息……我们会想像:这个科学家玩得挺大,故事情节一定会曲折、生动。唯一想不到的也许是“运十试飞成功”之后,工作竟然忽然被停滞了——这个已经是第四关的问题了。

同学们可能觉得这也稀松平常嘛谁不会往下想一想呢是啊,世界上总是有很多“当时只道是寻常”的事情——过了很久回味起来才发现原来错过去了那么珍贵的时光,忽略了那么多有价值的工作也许我们看那些有超强阅读能力的大神读起书来深思飞扬、浮想联翩,好像联想推理自然而然毫不费力好像这种功能天生就会具备一样

实际上,这些能力都是可以并且需要培养的。只不过具备强大阅读能力的同学采取了积极主动的做法,他们在阅读之前就已经开始预测活动了。在整个阅读过程中,他们会在脑子里不断对比自己读到的和自己预测的,验证自己的预测,当预测有偏差时,他们会决定要不要修改自己的预测、怎么修改更合理。这一系列的预测、推论、验证、修正活动,不但提升了孩子的阅读理解力和阅读兴趣,也能提升孩子的推理技巧,积累推理经验,对培养孩子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至关重要。

不可否认那些阅读能力弱的同学在整个阅读过程中经常是被动的他们阅读的书籍很少做预测和推论。通常他们很少主动看书,在被要求阅读的情况下,他们打开书看,看的过程中只是被动地接受读到的文字以及情节的发展,应应付付地读完了,孩子也就急不可耐地推开一门心思去玩别的去了,如果有阅读理解题要做,也许还能稍微多考虑一会儿——总之,脑子里跟没读之前一样干净。

就是因为要在实践中时刻提示、随时引发重视,我们在这套“经典铸造人生新坐标”导读书系的编著体例中强调尽可能摘引原书目录,这样一本书尽力让同学们在阅读中受到经典原著的影响,哪怕微弱的影响。所谓聚沙成塔、滴水穿石——我们相信气质可以潜移默化、相信习惯可以养成、相信最终可以质变。

第二关理解程度的自我

曾经看到一个故事:有个文盲看到一大堆人在围观城墙上的告示,他也凑上去了。大家都不说话只是默默地看,文盲沉不住气了,就问前面一个拿着烧饼边看边吃的人:“那是啥?”

想不到被问的也是个文盲,于是很认真地回答:“烧饼。”

他以为自己没说清楚,又加了一句:“我问上面的?”

“芝麻。”

“我问那些黑的。”

“烤糊了。”

——呵呵,对于文盲来说第一注意当然不是文字内容,尽管是在那样的情境之中,猛然问他,他下意识的回答也是他最能品味、享受的东西。

回到阅读本身,任何人来说不能理解的阅读必然是枯燥无味的,自制力不强的少年儿童感觉会更强烈积极的解决之道当然是要想办法增进理解,并且要经常回顾自己的阅读活动,调控理解的力度。但是并不所有的同学都知道在阅读中要关注自己读懂了没有。

大量的教学实验证明,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对不认识的字词、没有读懂的内容也可以径直”地读过去,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下完成任务。阅读这件事对他们来说读完”也就完成了,至于“读懂”他们不会在意

他们阅读过程中很少有自我测理解程度的意识,他们很少问自己:

——我读懂了吗?

——如果没读懂,我是从哪儿开始糊涂的?

——是什么让我糊涂了?

——用什么办法让我能读懂?

相反,阅读能力强大学生在脑子里建立了一个自我检测的机制即时监控自己的理解程度。

不断加深的理解不但带来越来越多的知识,也带来巨大的阅读乐趣。

第三关与个人已有知识建立联系

大哲学家黑格尔说: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是呀,很多成年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年轻时看过的文章、小说没觉得怎么样,甚至不喜欢,可成年之后再读觉得韵味无穷。当人生经历丰富后,对文字会有新的理解。但前提是阅读时能够很好地把读到的文字与自己的生活关联起来。

阅读能力弱的学生的一个常见的表现就是不能将正在阅读的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经验、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在阅读能力弱的学生眼里,阅读就是阅读文字,目的大多是为了完成一项作业。

美国语言学家做过一个实验给两组生活经验相仿的中学生——其中一组阅读能力强,另一组阅读能力弱——阅读同样的文字

他在窗口放下十块钱。窗后的女子给回他四块钱。他身边的女子给了他三块钱,而他把钱退回给她。接着,他们一起走了进去,她买了一大包爆米花给他。

阅读能力弱的一组学生觉得这段文字没有提供任何可靠的场景,一堆的他、她、他们这种代词指代不明,所以认为这段文字完全没有意义、不知所云。

阅读能力强的一组学生则把窗口、爆米花这些文字与生活相关联,从而推测出故事应该发生在电影院,窗后的女子应该是售票员,男子请身边的女子看电影,电影票是三块钱。被请的女子似乎不想欠男子的人情,先是试图把电影票钱还给男子,被男子退还后,又买了一大包爆米花给男子。

所以,这组学生推断这可能是个爱情故事片断,而且,鉴于电影票才三美元一张,这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又推测出这个故事应该发生在很多年以前,毕竟现在美国电影票基本上要八、九块钱一张。

前一组学生之所以读不懂,是因为他们把阅读理解当成了对纯文字的字面意义理解,没有意识到阅读需要与生活经验、已有知识发生联系。缺少这种关联能力训练的孩子,有极大可能在小学高年级以后遇到从阅读中学习的困难,遭遇“五年级滑坡八年级断崖跌落”——如果说少年儿童的发展真有什么“起跑线”的话,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三个学习阶段都有一个起跑线,上面的“滑坡”“断崖”分别指的是后面的两个起跑线,有句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至少不具备强大阅读能力的学生会分别错过两次提速的机会,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距离就这样越来越远。

或者直接可以做个结论:阅读能力的低下导致学生的学习受到挫折。

第四关提出个人见解

上面提到,擅长阅读的同学会预测下文、会检测自己的理解程度、会用文字联系自己的生活,因此,他们必然会在脑子里默默地对阅读的内容发表个人见解,可能是对文字提出质疑,也可能是表达个人的感受。这也是阅读能力弱的学生很少或根本不会做的脑力活动。

比如读了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大多数学生会感到一种“受迫害”的气愤,会沿着通常的主题思想发出“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感慨。而擅长阅读的学生可能反而没有这么“深刻”,他们读到了文章的表面——这不就是一篇科学的病例报告吗?学医出身的鲁迅先生记述了一个“迫害狂”妄想症的发病状况,完全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现象的客观记录,不是吗?

恰恰是这种浅层的认识为我们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条途径,并且是坦途,甚至可以说是捷径:真实地观察、记录社会生活。这个问题已经超越阅读活动了,我们将来再做专题分析。

比如鲁迅先生的《秋夜》里,大家耳熟能详的第一段: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如果别人不提,阅读能力弱的同学往往意识不到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种重复有什么奇怪的,他们会直挺挺地读过去。

但擅长阅读的学生就会对这种文字提出疑问因为这种文字非常不符合普通人的说话习惯。

他们会问:为什么不直接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进而质疑是不是鲁迅在讲废话,还是这种表达别有意境?(请继续阅读,第五关提示了一种参考答案)

所以,擅长阅读的同学会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地做类似的事这个词用得真体贴啊感悟到了!”“这段写得乱七八糟的不好看。”“主人公这么做好聪明噢!”“这个大反派太坏了!”“这里是怎么了?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

第五关将文字多(降)维处理

对阅读能力弱的同学来说,阅读就是阅读文字的字面含义。而擅长阅读的学生脑海中把文字进行多维处理,比如转换成一段乐曲;转变成一副画面或者转换出一节舞蹈也就是充分调动大脑的各种感知能力,尤其是小读者自己最擅长的感知能力,将文字可听、可视、可运动,因此能够极大程度地提升理解能力产生阅读乐趣,甚至引发新的发现多维处理的特殊情况是降维处理——使用表格、图表等手段抽象化

回到鲁迅后院的那两株枣树,如果写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很简洁,是一幅挺不错的静物照片。

而按鲁迅先生的写法,哇塞!照片马上变成了小视频:

第一个镜头是远景的墙外的两棵树,镜头拉近其中一棵树,原来是一棵枣树,镜头摇向另一棵树,也是一棵枣树。

同样的表达效果,还可以举出《祝福》里鲁迅先生描写祥林嫂成为乞丐后的一句话:“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

从静物照片到小视频,这种文字的魔力只能解释给懂得把文字可视化的同学,也只有能体会到这种魔力的学生,才会真正爱上阅读。

除了把文字多维处理可听、可视、可运动化,擅长阅读的学生还会进行降维处理——主动使用抽象化手段语言文字所描绘、论述的内容转变成表格、图表等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的格式。

比如文阅读到这里,阅读能力强的同学可能已经在脑海里画出了一张图表,轻松地把这篇三、四千字的文章归类储存进大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