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至今未被找到的南宋官窑

 汐钰文艺范 2017-12-18

南宋官窑是我国宋代“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一,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北宋末年爆发了“靖康之乱”,北宋灭亡,宋室南迁建都临安,建立了南宋朝廷,并先后建造了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烧制专供宫廷使用的青瓷,史称“南宋官窑”。


南宋官窑烧造青瓷的精妙之处不在于它的装饰,而在于它如玉般庄重、典雅、神秘的自然美。


在艺术风格上,青瓷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著称,这些制品反映出宋代朴实、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小档案  藏品名称 官窑青釉暗龙纹洗 年代 宋



历史上,南宋官窑青瓷是青瓷中的佳品,以“紫口铁足”“粉青釉色”“冰裂纹片”“薄胎厚釉”四大特征著称于世,其优美、古朴的造型,晶莹柔润的釉色,可谓巧夺天工


青瓷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先民很早就开始烧制青瓷,从最初的原始瓷到后来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青瓷文化一直是我国古瓷文化主流。


唐代陆龟蒙在《秘色越器》中说:“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唐代释蛟然的《饮茶歌》中也有:“青瓷雪花漂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从古诗中对青瓷的评论可以看出,我国先人对青瓷文化的崇拜、评价相当之高,青瓷文化对我国文化发展的影响非常大。


历史上,南宋官窑青瓷是青瓷中的佳品,以“紫口铁足”“粉青釉色”“冰裂纹片”“薄胎厚釉”四大特征著称于世,其优美、古朴的造型,晶莹柔润的釉色,可谓巧夺天工。


天津博物馆馆藏了一件官窑青釉暗龙纹洗,是南宋官窑比较典型的作品,其高5.6厘米、口径19.5厘米、足径12.3厘米,通体为灰青色釉,青翠如玉,釉汁肥厚凝重;洗壁垂直微向外撇,洗底为平底,圈足宽而浅;洗口部镶铜口,圈足露胎呈褐色,紫口铁足的特征十分明显。


之所以会形成“紫口铁足”,原因是青瓷胎料中含铁量高达3.5%至5%,致使器物的口缘釉薄处呈灰紫色,圈足底端刮釉露胎处亦呈黑褐色或深灰色,即为“紫口铁足”的特点。

如果仔细观察这件官窑青釉暗龙纹洗便会发现,洗内底印有一条苍龙,其形象矫健勇猛,笔触细微,但由于釉汁太厚,只有在高光下才能显现,更增添了“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秘之感。


在南宋官窑瓷器中,像这种釉色纯正,造型古朴、大方,并且印有龙纹的器物,是较为罕见的。


南宋官窑瓷器的器型都不大,一般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有碗、盘、碟、洗、盒、杯、钵、盆等器皿,大多为造型精致小巧之器,艺术感很强


这件南宋官窑瓷器的另一特色,是器物釉面布满了自然天成、纵横交错的开片(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南宋官窑冰裂纹釉层饱满丰厚,釉面开有层层叠叠的冰裂纹片,纹片具有立体感,让人深感南宋官窑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令人叹为观止。


天津博物馆器物部馆员乔岳介绍:“官窑瓷器的开片,形成了铁线的纹理,铁线有深有浅,深色接近于灰黑色,浅色为黄褐色,这种外观是古人制作器物时有意为之,形成了‘金丝铁线’的艺术效果,具有独特的美感。”


釉面出现的纹片,原是瓷器烧造过程中的一种缺陷,它源于制作过程中工艺处理不当,胎和釉的膨胀系数相差过大,使釉面产生裂纹。然而,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美,将其作为装饰瓷釉的特殊手段,使这种釉面形成纹片碎路,纵横交错,有一种极不规则却又在规则之中的美感。


乔岳告诉记者,官窑瓷器胎较薄,胎土呈黑灰色至黑褐色,这种色泽方便衬托出“金丝铁线”的美妙效果。与此同时,南宋官窑瓷器施釉较厚,釉有粉青、炒米黄等多种色泽。官窑青瓷的烧造,追求的是一种玉质感,先低温素烧坯,后施三至四道釉,釉厚如堆脂,再经高温烧成,制出薄胎厚釉青瓷,釉质如美玉一般光亮莹润,加上釉面上那些纵横交织的开片纹,有说不尽的奥妙。


南宋官窑瓷器存世量并不大,2008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中,一件高20.6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12厘米、足径10.4厘米的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槌瓶,以6000万港元的价格被拍走。


南宋官窑瓷器的器型都不大,一般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有碗、盘、碟、洗、盒、杯、钵、盆等器皿,大多为造型精致小巧之器,艺术感很强。对于天津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官窑青釉暗龙纹洗,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一书中就曾记载过这种官窑洗,故宫博物院也收藏了这样一件洗,深受清代皇室喜爱,器底刻有乾隆御题诗,可见其珍贵。


据乔岳介绍,虽然南宋官窑瓷器制作精美,但和“哥、汝、定、钧”四大窑不同的是,南宋官窑的窑址至今也没被有明确找到,这让南宋官窑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南宋文人叶寘的《坦斋笔衡》和顾文荐的《负暄杂录》是关于南宋官窑文化、艺术特色和烧制技艺的较早历史文献记述,二人对于南宋官窑文化内涵的记述很相似。


《负暄杂录》中有:“宣政间,京师自置烧造,名曰官窑。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旧徽宗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澈,为世所珍。后郊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这段文字记述了南宋官窑文化的形成、归属管理制度、具体名称与烧制工艺特色等。


后世学者通过分析顾文荐的描述,认为北宋时已建有官窑烧造瓷器。1127年,宋朝南迁,建都临安,为延续宋朝文化和南宋宫廷用瓷需要,召集天下优秀制瓷高手,在南宋朝廷首府附近的凤凰山一带,建设官家瓷窑,命修内司负责监制宫廷用瓷,名“内窑”。后来,南宋朝廷在南郊一带的乌龟山又建了一座官窑,即“郊坛下窑”。


内窑和郊坛下窑都是烧制南宋宫廷用瓷,统称南宋官窑。南宋官窑由宫廷建造和管理,表明南宋官窑的建立代表了一种宫廷文化。南宋官窑的建立,是当时朝廷极为重视宫廷文化的一种表现,然而遗憾的是,南宋官窑的窑址至今并未被考古学家找到。


总的说来,南宋官窑青瓷将古朴刚劲的造型、典雅玉润的釉色、匠心独运的开片和风姿绰约的紫口铁足,完美地凝聚在幽雅、端庄、明快、和谐的统一体中,从而流溢出庄重典雅、凝重深沉的艺术风采,达到了古代青瓷艺术的顶峰,其仪态和风范留给后人无尽的追慕和遐想,蔚为华夏艺苑中的瑰宝与典范。    


本报记者 肖明舒

图片由天津博物馆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