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性和死亡,中国教育最痛的缺席

 昵称903511 2017-12-18


原创 2017-12-18 幸知在线 潘幸知

文/幸知在线 Ally 杨桃


01

死亡教育,中国人最痛的缺席


有两件最普遍的事,中国人最忌讳去说,一个是人生极乐之事——性,一个是人生极痛之事——亡。



想起台湾已逝女作家林奕含在自己的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写到:


吃饭的时候,思琪问妈妈:我们家什么都有,唯独没有性教育。

妈妈说:那是给需要性的人


我想如果房思琪问妈妈:为什么我们家没有死亡教育?她妈妈会不会说“说死亡干什么!不吉利!”


不愿意谈性,是因为羞耻,不愿意正视亡,是因为痛和忌。痛的是分离,不愿意想起至亲至爱人的离去,忌的是不吉利,仿佛说了一个“死”字,就会马上死一样。尤其在过年过节,在喜庆的日子里,最不能说的就是死。


然而,生老病死,人生四大事,每个人都要经历,也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身边或多或少都经历过亲友离去。面对这一既定事实,很多人会在情感上选择回避。一旦身边有人离去,我们听到的最多的安慰语就是:


节哀顺便,不要想太多。

毕竟逝者已逝,再痛苦再哀伤也没用任何用处了。


如果连哀伤,都要节制,我们还怎么面对死亡?怎么表达不舍和纪念?


我的身边有这样两件印象深刻的事情:


我的邻居王婶,一向是一个大大咧咧、风风火火的女人,性格非常泼辣、暴躁,丈夫温顺而胆小,她对老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怎么这么没用”、“你怎么不去死”,虽然是在农村,但她多次嚷嚷着要离婚。


然而,她30岁生日那天,她丈夫在赶回家的路上突发车祸离世,而且是撞了别人,自己是责任方。一开始,她的愤怒大于悲伤,那个“没用的死鬼”走了,还留下一屁股债务。她不哭,只是发疯一般地咆哮。


但她还有年迈的婆婆和年幼的双胞胎儿子和女儿需要照顾,所有人都劝她“节哀顺变”、“坚强起来,你还要照顾自己的孩子”。她很快振作起来,摆地摊、夜市,开饭店,十几年拉扯孩子,照顾婆婆。把家打理的井井有条,三个孩子都上了大学。


然而,就在双胞胎儿子打算接她去美国享福的时候,她在家自杀了。虽然最后抢救了过来,但身体彻底垮掉了。通过做心理咨询才知道,原来她对丈夫的死一直没放下。这么多年一直把悲伤压抑在心里。


是的,丈夫去世15年后,她得了抑郁症。


我一个女朋友的妈妈,一直心心念念想要个儿子,最后冒着高龄产子的危险,剖腹生下一个男孩,因为早产和营养不良,孩子的身材比同龄人都瘦小,她妈妈多年来一直对儿子的健康格外上心,格外呵护。


然而,她弟弟有一次在和妈妈出门旅游时,因为妈妈一时疏忽,弟弟意外摔倒猝死,我亲眼目睹了朋友的母亲在大雨磅礴中一拳拳捶打着地面说,为什么,为什么死的人不是我!


当时她的丈夫因为非常心疼她,在事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把她跟儿子隔离开,儿子葬礼过后,迅速搬家,并扔掉了儿子的所有东西。五年后,在丈夫的过度“保护”下,她精神失常了。经常处于静默喃喃自语的状态。


或许于这个母亲而言,在埋葬儿子的那一瞬间,她早已将自己的灵魂埋葬。


02

面对死亡,消除内疚感


太多人在亲人离去时,没有好好跟亲人告别,没有完全表达哀伤的思念,在之后的日子里,都很难真正走出来,这是对亲人深重的爱,深深的自恋,也是对自己深深的惩罚。


我们认为:


“如果当初我没带他去旅游,他/她就不会离去!”


“如果我早点儿去接她,或许他就不会……”


“如果我……他就不会……”

极度的内疚和自责会让我们产生一个愿望:让我陪你去死,或者让我替你去死。因为,我们潜意识会认为,亲人离去后会责怪我们,所以我们会更加折磨自己。


在心理咨询室,我们问来访者,如果亲人离开时会对你说一句话,他会说什么?来访者会说:他会怪我,为什么没有做到……


如果是你不得不离开这个世界,你会对他说什么?无一例外,都是这样一句——“我要走了,你要好好活着。”我们自己离去,不会责怪任何人,只会祝福生者。


大家在这个时刻才会恍然大悟,深深地体会到,原来,我们的亲人,也不怪我们,原来,最后他们想对我们说的也是这句“我要走了,你要好好活着”的话。


我们离开,不会责怪任何人,亲友的离开也是他们的选择,是我们无法阻挡的。死亡更不是我们能左右的力量,只是因为幻想我们特别有力量,才有了严重的自责,但实际上,我们能做的选择并不多。


与他们之间,我们能做的就是一场好好的告别和纪念,带着他们的祝福,好好活下去。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最终都会离我们而去,只是陪伴时间长短不同!正是因为死亡教育,我们才格外珍惜彼此。在一起的时候好好珍惜,生离死别的时候好好告别。


丹麦绘本《爷爷变成了幽灵》就讲了这样一个关于告别的故事:


一位爷爷突发心脏病去世,死后他变成了幽灵,在夜晚来到了小孙子房间,小孙子见到爷爷后非常惊喜,每天晚上都和爷爷玩耍,但是爷爷很不开心,他说自己“忘了做一件事”……他们回忆了半天,最后爷爷说:“我忘记和你说再见了!”


看到最后,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不管是留下的人还是离开的人,告别对彼此都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

“我要走了,你要好好活着!”当真正听到这句话时,希望我们都可以真正放下对自我苛责的执念,放弃摧毁自己幸福生活的这种自我惩罚方式。这不是对爱的背叛,因为他们希望你幸福快乐。


作为最严重的心理应激事件,亲人离世带给我们的心理创伤是不可预估的,如果你依靠自己的力量不能抚平,请尝试寻找心理医生帮助,或者起码学会向能理解你的亲朋好友倾诉你的痛苦,但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完成对死去的亲人的告别。


03

我们终其一生,都是为了更体面地告别


前段时间,电影《寻梦环游记》以一种生动有趣的画面向我们展示了别样的一场死亡告别盛宴。


在这场盛宴中,死亡被分为三种形式:


生物意义上的死亡:生命停止呼吸;

社会意义上的死亡:葬礼上人们的哀悼;

终结死亡:被所有人遗忘。


生命停止跳动不可怕,葬礼上被埋葬也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被所有人都遗忘!就像那个菊花铺就的大桥,如果没有人记得和祭奠,你将永远无法和家里人团聚……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除了那场好好告别之外,还能做的或许就是用思念架起那座生和死的桥梁,让彼此之间的爱永不落幕。




当下是一个迁徙的社会,每个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需要告别故土,离开家乡。这就导致我们我们能亲自祭奠亲人的时刻是少之又少的。


每天晚上下班回去的路上,我都会看到很多人在用烧纸的方式试图跟自己已故的亲人产生最近的链接,可是身处大都市,我们都知道,这种方式既不环保又不安全


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之下,彼岸花应运而生。彼岸花,花开开彼岸,花开时看不到叶子,有叶子时看不到花,花叶两不相见,生生相错,相传此花只开于黄泉,是长长黄泉路上唯一的色彩和风景。人们会踏着彼岸花的指引通往天堂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