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课随想11:点点滴语文课(4)

 长青马圆圆191 2017-12-19
学校的课堂展评进入到两校区“同课异构”阶段,东校区的丁小松老师《黄河的主人》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本校女教师多的缘故,我们听惯了“女生版”课堂,男教师的课给人给一种特别的冲击力!沙哑的语调、恢谐的语言和略显夸张的动作,逗得听课席中不时迸发出阵阵笑声。其实,公开教学时,观众中的笑声是对执教者最高级的奖赏而胜于掌声,因为掌声有时是礼节性的,而笑声却是触及心灵的。我是很支持课堂上的笑声的,老师们要是都能练就一付逗笑的基本功,使课堂不再沉闷和孤寂,洋溢着暖暖的温情和阳光,那是多么美好的景象!
明快、简洁的结构,使语文课不再难听懂。过去的语文课,过细的环节、过碎的分析、过多的讲解,使人感觉很累,头脑中一锅粥一团麻,“剪不断理还乱”,长期的这种刺激,使我们渐渐地因为听不懂语文课而怕听语文课。而现今的语文课,更多呈现出一种简单化的倾向,“简简单单教语文”已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一朝悟罢正法眼”,小松老师设计的三大版块(词句教学、语言赏析和拓展延伸)结构,使我真的听懂了,融入了。
新颖、巧妙的呈现使教学目标渐次达成。词句教学中,教者采取“层层剥笋”的策略,由全文中需要掌握的词句到描写黄河的词句,再通过《西部放歌》视频具象的支持,让学生进一步从感官上理解“惊涛骇浪”“浊浪排空”等空洞抽象的描写黄河惊险的词句。语言赏析线索很是清晰,抓住“到底是怎样一只羊皮筏子?”“这是一位怎样的艄公啊?”两句引导句,引导学生读读说说,品品悟悟,从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而课外拓展所选用的那首诗,内容妥贴,外在形式也较大气,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从内心产生了崇敬感和认同感。
很是欣赏小松老师的语言技巧。对学生的读的评价方面,老师没有从自己主观出发,强制学生怎么去读,而是用“对他的读,你有什么建议?”为导引,让学生自由评说,同伴的相互启迪、相互促进,而教师此时的“惜语如金”使此环节更有“教学”的蕴藉。在引导学生理解“艄公怎么会成为黄河的主人”时,让学生到课本中去找寻原句,这时老师提出“能找出一句不简单、找出两句了不起,找出三句的就是超了不起”的激励性的语言,形成了强大的驱动力,让学生乐此不疲,心神交汇,个个争做“超了不起”的人。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说认为:“更微观的课堂也是一种场域,任何场域都是物质环境、人际关系及其意义因素的相互渗入与整体融合。”从这层意义上说,教师要成为具有学术生命力的研究主体,前提条件是自学强化“场意识”,使自己成为秉持独特立场的“在场者”(而不是置身场外研究的“局外人”)。感谢丁小松老师的辛勤劳动,也感谢东校区语文组的集体智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