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拨开迷雾·认知西藏】06:吐蕃·上、雅隆河谷时代

 nzpeach 2017-12-20



    现代藏人,都以自己是吐蕃后代而自豪。“吐蕃”在西藏历史上留下的民族印记,是最深的,其英文名称Tibet,也是“吐蕃”的音译。如同我们的“汉人”、“唐人”自称一样,都是以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王朝为名。但从严谨的历史角度而言,“吐蕃人”并非藏族的唯一来源,甚至不是最早的来源;吐蕃文明,也不是藏文化的唯一来源,甚至也不是最早的来源(回复“03”查阅【不见】第三期之《 古老象雄之谜》)。


    藏族先民的部落群发展到公元六世纪前后,形成了数十个部落联盟。其中分布在西藏地区的有所谓“四十小邦”,由四十小邦又合并为“十二小邦”。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十二小邦中有:“象雄”,位于西部阿里、拉达克一带,汉文史籍称为大、小羊同,认为是西羌的一个部落;“娘若切喀尔”、“努布”、“娘若香波”,位于后藏江孜一带;“卓木南木松”,位于亚东到锡金一带;“几若江恩”、‘岩波查松”、“龙木若雅松”,位于拉萨河流域;“雅茹玉西”、“俄玉邦噶”、“埃玉朱西”,位于西藏山南一带;“工布哲那”,位于工布地区;“娘玉达松”,位于娘布地区;“达布朱西”,位于塔工地区;“琛玉古玉”,位于桑耶地区;“苏毗雅松”,位于藏北草原直到玉树、甘孜地区,汉文史籍称它为西羌中的一个大部落;另有后来建立吐蕃王朝的“悉补野”部落,位于山南琼结一带。——《中国西藏基本情况丛书—西藏历史》陈庆英先生著。


    吐蕃的“蕃”,根据对各家考证的研读,笔者认为: 蕃“bod”,来自于苯“bon”。苯“bon”来自于琐罗亚斯德教的“bun”(基础、根本、光明之意)。苯教早期传说中,除了辛饶米沃在古象雄创立的“雍仲苯教”,还有“大食(波斯)苯、勃律(克什米尔)苯、印度苯、于阗苯、汉地苯”等。这些应该是琐罗亚斯德教传播到不同区域之后形成的。借外来“教义”称本地“教名”,是为“苯教”;以“教名”称“部落名”,方有“吐蕃”;再以“部落名”称“王朝名”,是为“吐蕃王国”;最后以“王朝名”称“地名”,因有“Tibet”。


    早期的吐蕃,仅仅是青藏高原诸部落之一。


D-1、悉补野的吐蕃部落:雅隆河谷时代


    我们把松赞干布一统高原之前的吐蕃,称作吐蕃部落。 松赞干布创制藏文之前的吐蕃部落历史,主要依靠传说,而这些传说都是8世纪以后记录为文字的,如同汉地的三皇五帝、尧舜禹等,都难以成为确史。


    吐蕃部落时期,主要位于雅隆河谷,即今西藏山南地区泽当镇附近。那一带,在高山深谷间、有大量的可耕农地(相对于高原恰地区而言)。吐蕃部落的生产方式,以农业为主、兼顾牧业,活动范围相对固定。气候条件,比象雄、苏毗所处的高原牧区,更加优越。


    据《红史》(成书于公元1363年)认为,从“悉补野部落”第一任首领聂赤赞普到松赞干布出生为810年。


    但笔者认为,这个数字明显有夸大的成分。以西藏民主改革前的人均寿命35.5岁为参照,根据古代人不如现代人寿命长这一规律,即使千百年前的赞普生活条件再好,折中一下,每位部落首领平均寿命在40岁、平均在位时间能达到20年,就很了不起了。照此,以第32任赞普松赞干布生于公元617年反推,也就是说悉补野部落赞普世系的起始时间,最多可以上溯620年、到公元前后。此时是西汉、东汉交接时代,距张骞、李广、卫青、霍去病等西征匈奴晚了一、两年。“悉补野部落”第一任聂赤赞普时代,当地人还没有学会盖房子呢,到了第32任赞普才有文字,其文明发展远远落后于青藏高原另一个古代文明“象雄”。


    吐蕃赞普世系所属的“悉补野部落”,其名“悉补”既是“天”的意思,与传自古象雄苯教的“天/火”崇拜应有直接继承关系。其第一代首领聂赤赞普“天神之子入主人间”的传说,恰恰符合苯教的崇拜特色。


    吐蕃部落的第一任赞普聂赤赞普,其家族(或氏族)应来自于今林芝地区,有说是工布地方,有说是波密地非那根,而不是山南地区雅隆河谷本地的。这个走向,符合古代西藏的人口走廊。聂赤赞普当上雅隆“牦牛六部落”首领,应该是各部落有影响力的苯师共同推举的,甚至是苯师们联合“操作”的。在人类社会早期刚刚形成“部落”这一形式的阶段,在自然条件艰苦的区域,宗教人士(或巫士法师)的权力极高。


    吐蕃部落的前七任赞普被称为“天赤七王”,传说中他们死后都通过天梯或天绳离开人世、升往天上。这一传说,符合苯教的信仰,应与苯教丧葬师参与制造神话有关。


    “天赤七王”的名字,都以母系家族命名为“某赤”赞普,说明当时的吐蕃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母系氏族与父系社会的交替阶段。中土此时应该是东汉。


    同时,这些这七位赞普的母亲都是其他部落的女子,说明赞普家族作为外来统治者,也需要与本地各部落联姻以保持世俗势力。政治联姻这种形式,既非唐朝与吐蕃才开始的,也非某地某几个部落之间所独有的。


    吐蕃自有第一任赞普开始,苯师就直接处于统治的最高端,有26任赞普笃信苯教,赞普往往要依靠苯教祭司来维护他与各部落之间的联盟——盟誓仪式都采用的是苯教仪轨,这一点一直延续到吐蕃王朝时期。


    至第八任止贡赞普时,因赞普试图驱逐苯教势力——“我的权力,不允许苯来分权”——导致苯教的反抗,止贡赞普被信奉苯教的部落代表人物杀死。之后,苯教继续在吐蕃统治上层,充任大祭司、大国师的作用,甚至可以充任统治者。


    了解这一政教结构,必须首先知道,吐蕃部落(以及后来的吐蕃王朝),其统治方式,都不是中原传统的中央集权制,而是部落联盟制。世俗的最高首领,并不拥有绝对的权威,下属各大部落、氏族,有其独立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因而,吐蕃的最高统治者就会更加依赖宗教的力量作为重要的辅助,甚至在早期,宗教力量有时会高于政治力量——特别是当最高统治者失去众望或民心的时候。


    吐蕃部落时期,从象雄、苏毗等地引进了“先进”的意识形态——苯教,也通过上述两个部落联盟和“民族走廊”多多少少引入了一部分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


    而吐蕃部落时期,据后来的西藏佛教徒认为,曾有来自印度的大师带来佛经,但由于无法获得接受(估计还是文化不够发达吧),而留下来以待后世。这一传说,被后世佛教徒叙述为“自天而降”——与吐蕃第一任赞普的“天神之子下凡”传说很像。这种叙述方式,完全是苯教“天/火崇拜”的方式。


    吐蕃部落的文明发生晚于象雄和苏毗,早期也因得力于外来文明的促进,才得以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雅隆吐蕃农耕为主、牧业为辅的生产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增强经济实力、持续发展文明。随着吐蕃部落最后几任赞普不断兼并周边地区部落、扩充自身实力,吐蕃开始走出雅隆河谷,走上西藏历史的主要舞台。


题图为:从藏王墓看雅隆河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