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小刚:到这个年纪,没必要再妥协了

 做内心强大的人 2017-12-20


冯小刚:到这个年纪,没必要再妥协了

雅谷堂,为您搭建与传统技艺文化的三生之缘。

“三十岁,我可以妥协,退而求其次,因为来日方长;但我已经快六十岁了,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我就不愿意妥协了,因为时间无多。”

冯小刚的这段话,既是他余生电影之路的心声,又是对过往人生的总结。

从影之初,与大多数科班出身的导演相比,冯小刚的学历并不被人重视;与军队大院成长起来的郑晓龙、马未都、叶京和王朔相比,他的出身也不够优越,但他足够聪明。“冯小刚最大的聪明,就是善于借鉴和利用比他还要聪明的人”,叶京的这番话,虽不是夸赞之词,但却足够真实。

冯小刚:到这个年纪,没必要再妥协了

雅谷堂,为您搭建与传统技艺文化的三生之缘。

冯小刚年轻时与战友

1958 年,冯小刚出生在北京的一户普通家庭,父母在他小时候就已离婚,他和姐姐跟着母亲一起生活。

“孩子,你要顺顺利利的,所有的苦难都让妈替你尝尽了,你有出息,我的罪就没有白受。”同大多数含辛茹苦的母亲与拼搏的孩子一样,母亲的这番话对冯小刚力争上游的性格影响至深。

母亲虽是印刷厂的医生,但由于常年一个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过度劳累,身体并不是很好,一家三口的生活也并不宽裕。冯小刚一直到现在,都宣称自己喜欢吃开水泡饭就剩菜,大致就是小时候落下的重口味。

高中毕业后,冯小刚开始军队生活,在部队文工团担任舞美设计,后来因为部队精简整编,他被迫提前退伍转业,进入北京城建开发总公司的工会,从事文化宣传工作。也是在这个时期,他结识了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那就是曾担任电视剧《渴望》的制片、后来执导《金婚》和《甄嬛传》的郑晓龙。

1984 年,在郑晓龙的引荐下,冯小刚在剧情片《生死树》中担任美术助理,开始涉足影视行业。不过此时的冯小刚,主要还是以场记和剧务的工作为主,甚至剧组需要群众演员时,他也义不容辞。在 1986 年的一部名叫《凯旋在子夜》的电视剧中,冯小刚就曾饰演过一位刚上场就被击毙的越南军官,那时剧组里的人调侃他长得特别像越南人——“瘦小干瘪、外加一排大门牙,你不演这个太可惜了。”

冯小刚似乎并不介意这种有些刻薄的玩笑话,他更愿意在逆境中抓住每一个机会往上爬,哪怕这个机会有些微弱。

冯小刚:到这个年纪,没必要再妥协了

雅谷堂,为您搭建与传统技艺文化的三生之缘。

冯小刚与王朔

郑小龙与王朔虽出生在不同的军队大院,但两人还算熟络,正是在郑晓龙的介绍下,冯小刚认识了他一生中第二个重要的人——王朔。

1991 年上映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是我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剧中的调侃、幽默、讽刺、戏谑的风格,开电视系列片之先河,当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王朔的文学风格。这部电视剧一共 25 集,剧本大多由王朔完成,冯小刚写了 7、8 集,但也都是在模仿王朔的语言风格。

在这个时期,冯小刚特别依赖王朔。有人曾说,即使王朔不小心丢了《编辑部的故事》的台本,冯小刚都能一字不漏的背出来。这话虽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二人的关系。

“如果你爱他,请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也请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1993 年,中国首部全程在海外拍摄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走红中国。这部由他与郑晓龙共同执导、姜文主演的家庭伦理剧获奖无数——五个一工程奖、第 12 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连续剧、第 14 届全国优秀电视剧飞天奖长篇电视连续剧二等奖等奖项...

1996 年左右,全国掀起攻击王朔灰色人生观的批评活动,最终他被全面打压,不能出书,不能做编剧,甚至他与冯小刚成立的影视公司都面临破产的危机,无奈之下,王朔出走美国。走之前,他给冯小刚留下一句话:“咱们分开吧,他们是冲着我来的。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

王朔的离开成就了冯小刚,但也使二人关系走向了“决裂”,但不管关系如何,冯小刚对王朔还是始终心存感激,如他在自传中所说:

“这些日常的生活,和日常生活使用的语言,经王朔一番看似漫不经心的描述,竟变得如此生动,令人着迷。这种与时俱进的视野和观察生活的角度,对我日后的导演生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指导我拍摄贺岁片的纲领性文件。”

冯小刚:到这个年纪,没必要再妥协了

雅谷堂,为您搭建与传统技艺文化的三生之缘。

电影《甲方乙方》海报

1997 年,对于冯小刚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由他执导的,改编自王朔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的电影《甲方乙方》上映,票房爆炸。由于一些问题,电影没有署名编剧名字,但这其中与王朔有关的往事,现在已经没人能说清——王朔没有挂名编剧的事实和传闻中被王朔退回的五万块...

不管如何谈论,可以确定的是,这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至少创了两个“第一”——1949 年以来第一部为特定档期所拍摄的影片,即贺岁片;第一部采取导演不领取片酬、而于影片利润中提成的“风险共担”形式。

此后的 10 年间,冯小刚强化了“贺岁片”的影响力,共拍影片 6 部,总票房 3.25 亿,单片的平均票房占比高达 5%。2004 年上映的《天下无贼》票房是 1.2 亿,虽然这个成绩如今看起来并不起眼,但要知道,14 年前全年的票房才 15 亿。

冯小刚将自己在 1997 年之后的导演生涯分为前后两个十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前十年他基本上在“顺势而为”,通过更具商业属性的作品,将中国的观众们“请回”电影院,从这一点上说,作为导演的冯小刚做到了。那么,后十年呢?我想应该是拍自己那些放不下的内心。

2007 年之前,与其说冯小刚懂得让步、变通与妥协,倒不如说他擅长这些“把戏”,在很多同年代的导演逐渐因无法被市场接受而淡出大众视野的时候,冯小刚却能一步步由一个美工助理成长为了中国最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正是得益于此。

冯小刚:到这个年纪,没必要再妥协了

雅谷堂,为您搭建与传统技艺文化的三生之缘。

电影《一九四二》

对于一个导演来说,票房至关重要,但对于一个追求卓越的导演来说,票房却又不是最重要的。

在冯小刚风风火火的站在贺岁片之巅的时候,姜文曾对他说这样一番话,冯小刚如醍醐灌顶,姜文说:

“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得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但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开始时是葡萄,到了最后还是葡萄。另外一些导演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知道电影得是酒,但没有酿造的过程。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一口酒。更可怕的是,这酒既不是葡萄酿造的,也不是粮食酿成的,是化学兑出来的。

小刚,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

这番话让冯小刚思考良久,他开始褪去贺岁片那副贫嘴相,同时也开始建立自己的情怀抱负。情怀,就意味着减少妥协。“贺岁片好、喜剧片好,但你就没完没了拍这个”。他开始找寻自己真正想拍的东西,在这后十年里,贺岁片少了,多了如《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等更具现实意义的影片。

在《我不是潘金莲》之前,冯小刚除了参加几档娱乐节目和顺手主演《老炮儿》摘得影帝外,基本是处于沉寂状态。

冯小刚:到这个年纪,没必要再妥协了

雅谷堂,为您搭建与传统技艺文化的三生之缘。

冯小刚

叶京执导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曾以年轻时的冯小刚为原型拍成电影,剧中的冯裤子没有自我,拼命讨好别人,但老了之后却渐渐活出了自我,就像电视剧的结尾,冯裤子是所有人中最后一个能挺起腰杆说话的人。

如今的冯小刚,被迫将《芳华》重归贺岁档,而这次的贺岁,却不同于 20 年前的简单嬉戏。他感慨自己已经很难迎合当下的观众,所以更想拍能给他带来更大乐趣的电影,拍一部年轻人可以带着父母到电影院里去看的电影。

冯小刚不同于姜文的锋利,但他也已经开始酿造姜文口中的“葡萄酒”:

“每一个导演都希望有更多的观众走进电影院看他的电影,但是你不能把你拍电影的终极目的变成是赚钱。我觉得那我就可以不做这件事儿了,我不能被这个绑架了。所以我还是应该在能够掌握一些资源,一些话语权之后,拍一些我认为更有价值的东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