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的本义究竟是什么,她缘起何时?一直以来都有研究和争论,任何争议都不可能逃脱“中国”二字字面的含义。如果,没有发现甲骨文口字的祭祀背景,我们就无法更进一步的了解中国一词的原始含义。 国字,甲骨文 被释为国,只是大家对国字的本义有误,国的本义不是今天的国家概念,它字形的本义是戍卫祭祀神器或保卫通天祭祀神权,我们应当就把它视为神位,因为谁掌握了神位,谁就是神,谁就可以主导部落联盟。 目前,“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上,西周早期金文与甲骨文明显存在沿用关系,换句话,就是说西周时期的人们是通晓甲骨文的,西周早期金文字义与甲骨文字义基本上是相同的,这是我们研究甲骨文、西周金文所要依靠的基础。 何尊铭文:“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复禀王礼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惟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爵于天,徹令,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见下图: 很明显,我们在何尊铭文中可以同时看到“国”、“咸”二字,说明甲骨文 字在西周金文中字写法、字义已经分化, 字的基本形态被国字被留下来,字义也不会出现根本变化。 “宅兹中国”一句,“中国”一词的本义是树立神位,这句话就是讲择此地立神位。何尊所处时期的金文“国”字并没有添加四框,它正在向今文国字演进,但与今文国的字义有所区别。与今文国字的字义比较,金文国字的本义释为主神更为确切些,也就是说国家的概念最初是指神位,即有了主神之位才算掌握了统治权;给 加了四框的国字,是说四方之内有主神,即掌握四方之内的统治权。 “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一句,“公氏”实际是神祗的意思,这句应为“昔在尔先,神祗克逨文王”,意思是在你们先辈的时期,上天把责任赋予文王。 “尔有惟小子亡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一句,“视于公氏”的视字应为伣字,“视于公氏”应为“伣于神祗”,该句意思是你们这些对过去一无所知的人,得到了上天的喻示,有上天赐给的地位。相当于批评公室的后代们无功受禄,坐享其成。 “徹令,敬享哉”一句,徹,通也。徹令就是通令。该句意思是我命令你们,我告诉你们,你们做事要敬重、对得起你们得到的地位。 “恭德裕天”一句应为“共德尚天”,共字,为敬奉之义;德字,是甲骨形变的结果,德的本义应是神的旨意,详见《甲骨辨心》。尚字,为尊崇之义,甲骨文谷其实是谷、尚、堂三字的源头,西周早期的金文谷字,也应该沿用了甲骨文谷字的字义,该句意思是周王敬奉神的旨意、尊崇上天,类似于替天行道、替天行使管理。 综上,何尊铭文反映出西周早期王权仍然没有完全脱离神权的影响,但也说明在西周初期,周王替天行使管理的思想已经形成,这应该与自西周开始周王不再称帝的现象有关。而“中国”一词,在当时与国家还没有关系,指的是神位,是祭祀系统。当然,当金文国字加上四框以后,中国一词可以理解为中央之神,中央之神是最大的神。 关于国字的这种用法,我还有一例证,《史记·夏本纪》:“国号曰夏后,姓姒氏。”夏后的后字,前面分析过,不再重复。这里特别要说的是,司马迁在《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中,唯独在《夏本纪》中使用了“国号”之谓,这是为什么?司马迁会不会从掌握的资料中发现了“国”字有不一样的内涵?如果,我们用神、神位换掉国字,就会变为神号、神位号曰夏后。如果,我们把国字的这种用法作为依据,就可以辅助我们判别先秦著作的成书时代了。比如《山海经》明显就是含有早期历史的周代及周以后的笔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