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书画赏冬至,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老刘tdrhg 2017-12-22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但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人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上升,是一个吉日,所以值得庆贺。因此,古人将冬至作为自然年的岁首,隆重度过,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春节。


古人如何过冬至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三天。《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间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到了这一天,车马喧嚷,街巷拥挤,行人往来不绝。也就是说,在冬至这天,一切都和过年一样。



古代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项:天地、社稷、宗庙。而最隆重的祭祀是祭天,皇帝例于每年冬至祭天。历史记载,早在汉武帝元鼎五年就实行了冬至祭天的习俗,后经历代逐渐被制度化,冬至祭天成为朝廷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在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冬至以后,古代的文人士大夫,举行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但最能体现冬至独特韵味的文学形式,当属数九歌和九九消寒图。



古代的普通百姓,在冬至这天,不从事生产,回家过节。他们更换新衣,或全家团聚,祭祀祖先;或走访亲友,结伴游玩;或在家品尝美酒,尽情玩乐。其热闹程度一点也不比现在的春节差。冬至这天,邻里之间也会相互送美食,特别是一些有矛盾、不说话的邻居,也会借此机会,彼此化解干戈,消除误解。



冬至贺冬,最具特色的是“履长”与“隆师”。所谓履长,是指晚辈礼拜尊长,尤指儿媳献履献袜。冬至日的礼拜尊长,一定要铺排家宴,向父母尊长行礼。此外就是媳妇给公公婆婆献履献袜,这正是“履长”的本义。这种仪俗在魏晋时便已形成了。比如,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中便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



冬至这一天,古人还要举行“隆师”活动。隆有“尊崇”的意思,“隆师”就是敬师、拜师。到了冬至这天,塾师先要率领学生给孔圣人拜寿,然后弟子拜先生,窗友交拜。这一风俗流行面极广。民国前,各书院、学院和私塾都非常重视这一习俗;民国后,一些私塾还在奉行“隆师”。


古代人为何重视冬至呢?


因为在他们看来,冬至是“大吉之日”,是典型的“黄道吉日”;也因为在这个“大吉之日”来临前,他们已备受煎熬。冬至之前,白天越来越短,黑夜越来越长,天气越来越寒冷。他们真切地感受着百草枯黄,夜幕沉沉,寒气彻地……这一切,都是因为太阳的偏离。照耀大地的阳光一天天南斜,给予我们的光明和温暖越来越少。到了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不过,冬至是个奇特的日子:这是“最黑暗”的一天,又是萌生希望的一天。

“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冬至过后,太阳不再继续南斜,转身回归,直射点不断北移,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黑夜一天比一天短,阳气回升,渐渐强大。在备受寒冷煎熬之后,这个转折显得十分珍贵。中国古人给冬至起了一个很帅的别名:“一阳生”,认为这一天代表了一个新循环的开始,因此是“大吉之日”。

冬至食文化


冬至的重要性,在近代中国接受西方圣诞节的过程中,也可以得到侧面佐证。圣诞节在进入国人视野之初,曾经是顶着“洋冬至”的名号而为人所知的。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而在广东潮汕,冬至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习俗。冬至 “上坟扫墓”是纪念先人艰苦创业,而“吃甜丸”是预示来年又获丰收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福禄寿的动物,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在有些地区人们会吃

糍粑、年糕、桂圆煮蛋、老母鸡汤等美食,

都有各自的美好寓意。



关于冬至的诗词书画欣赏



冬至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


一杯新岁酒,两句故人诗。中国文人墨客历来对冬至深有感怀: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冬至夜》

(唐)白居易  

老去襟怀常濩落,病来须鬓转苍浪。 

心灰不及炉中火,鬓雪多于砌下霜。

 三峡南宾城最远,一年冬至夜偏长。

 今宵始觉房栊冷,坐索寒衣托孟光。



汪士慎 《梅花图》,此图为立轴,纸本,墨笔,纵111.3厘米、横50.2厘米,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梅枝的出俏太有创意了,较为粗大的梅枝,从左侧伸出到正中,笔锋又悄悄然地回收到左,一个轻灵灵的笔锋弧形呀,将俏丽的梅枝伸上了天空,上接苍穹,下连山崖,好一幅冷峻的梅花图。



王冕 《梅花图》  纸本水墨纵31.9厘米 横50.9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冬至后招于秀才》

(唐)王建 

日近山红暖气新,一阳先入御沟春。 

闻闲立马重来此,沐浴明年称意身。



吴彬 《雪梅绶带》


《寒江吟》

(唐)孟郊  

冬至日光白,始知阴气凝。

寒江波浪冻,千里无平冰。

飞鸟绝高羽,行人皆晏兴。

荻洲素浩渺,碕岸澌崚嶒。

烟舟忽自阻,风帆不相乘。

何况异形体,信任为股肱。 

涉江莫涉凌,得意须得朋。

结交非贤良,谁免生爱憎。

冻水有再浪,失飞有载腾。

一言纵丑词,万响无善应。

取鉴谅不远,江水千万层。

何当春风吹,利涉吾道弘。



石涛 《寒梅图》 ,新枝上开满红色的花朵,花朵以细线勾勒轮廓,再以深浅不同的红色渲染,显得娇艳欲滴,给整幅疏寒清冷的画面平添无限生机。



张大千《疏影寒梅》


《辛酉冬至》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清 李方膺 《寒梅图》,李方膺画梅常用的技法,一是以略干的淡墨擦笔为基调,偶尔再混合湿润的浓墨;二是以直角曲折而入,向前延伸的线条画梅枝,并与墨的浓淡相呼应,给人以清新的印象。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苏轼《梅花诗帖》,见宋拓《西楼苏帖》,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北宋苏轼书,草书。共6行,28字。《梅花诗帖》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苏轼唯一留世的大草作品。


蛾眉亭上,今日交冬至。已报一阳生,更佳雪、因时呈瑞。




冬至正如其它节气一样,不管时间怎么变,它们仍会持续影响着人们的饮食起居和工作生产。而在2016年,“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更让人看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力量。在此我们也希望这样的文化能更多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来源:书法功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