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宜侯夨簋”宜侯封地

 阿里小泰 2017-12-22

     支持虞夨封宜阳的证据有四:(a)中国社科院在网上发表的一篇原载于《中国文物报》201612216版的文章《从“宜侯夨簋”谈起》,认为“宜侯夨簋”的发现地是祭祀场所,属于特殊情况下的窖藏,可以证明宜侯的初封地不是镇江一带。(b)按网友希望之星的文章《宜侯夨簋》推断,如果能证明宜侯与吴有亲属关系或者能证明宜侯是泰伯的后代,那么转封就能确定了,也就是虞夨转封宜地后,与当地土著融合形成了吴国。

为什么初封地在河南宜阳呢?这就与一个姓有关——阎姓。阎姓来源有三,(1)出自姬姓,据《姓氏起源》、《阎氏族谱》等所载,黄帝裔孙后稷,承袭姬姓,商末裔孙古公亶父又称太王。太王三子:太伯、仲雍和季历。周武王时,封太伯曾孙仲奕于阎乡(今山西省安邑),仲奕的后代遂以封地阎作为姓氏。 (2)出自姬姓,为周康王之后,亦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昭王姬瑕的小儿子手心上有一个“阎”字。于是,康王封他于阎城,其后子孙以封地为姓。 (3)出自姬姓,为唐叔虞之后,也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成公(晋成公姬黑臀前606年—前600年)的儿子懿,被封于阎邑,后被晋国所灭。现在的阎姓人基本上是阎乡系泰伯的后代,在山东嘉祥《阎氏族谱》及《左传》都有记载,晋阎县大夫阎嘉与周甘人争阎田:<左转*昭公9>记载:“周甘人与晋阎嘉争阎田。”甘人,甘大夫襄也。阎嘉,晋阎县大夫。[]注“甘人”至“大夫”。正义曰:孔子父叔梁纥为邹邑之长,《论语》谓孔子为“邹人之子”,是典邑大夫,法当以邑名冠之而称人,知此甘人即是下文甘大夫襄也。甘人是甘县大夫,知阎嘉是晋之阎县大夫名嘉也。甘、阎接竟,田或相侵,故共争之。阎田没找到明确记载,甘地有记载,召公之“甘棠”及王子带封地“甘邑”都是在宜阳。因此,阎田也应在宜阳。那么就证明泰伯之后曾经在宜阳有封地。(c)网上有资料说夨国在三门峡,前656年被晋献公所灭,这事不知出处,历史记载西虢国在三门峡,前656年被晋献公所灭。如果确有夨国,那就更进一步证明,宜侯夨初封地在宜阳。(d)古代史专家张筱衡和唐兰考证金文“夨”、“吴”、“虞”认为,三字是同字异体,初期都读(wu),因此推断泰伯兄弟所奔的“吴”,就是宝鸡西北汧水流域的夨国(西吴)。

敬请网友指正,另外请考查以下问题:

1、  宜侯是从宝鸡附近的夨国转封,还是阎乡转封,还是虞国转封?

2、  宜侯转封的原因,与康王封昭王姬暇小儿子于阎(城)有无关系?亦或与康王伐鬼方犬戎有关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