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业季 | 袁振国:思维方法是最高的智慧

 水土衣日 2017-12-25


一个人书读多了,就经常会被人嘲笑为书生意气。什么叫书生气?在我看来就是为人做事有道德底线,有法律底线,有科学底线。这样的书生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底气。当今中国的读书人不是书生气多了,而是书生气少了。


袁振国在华东师大2017届博士生毕业典礼上讲话

 


思维方法是最高的智慧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2017届同学们,大家好!

很荣幸我能够代表华东师大的全体教师和大家说几句话。首先要对大家通过艰辛努力,数度寒窗,终于破茧成蝶,学有所成,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大家将即将踏上新的征程,开启新的人生,表示美好的祝愿!

我现在和大家的心情一样兴奋和激动。20年前我也是在这个令人难以忘怀的礼堂获得博士学位证书。再次身临其境,当时的热烈场面犹在眼前,掌声和欢呼声犹在耳边。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我很幸运地成为第一批大学生,考取了扬州师院中文系。记得当时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正在插队的农场干活,听到消息放下锄头就奔回去了,现在想想很有些失态。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两年又考取了华东师大教育学研究生并留校工作。当时并没有觉得有读博士的必要。可是后来越来越觉得不对劲了,学生们都已经纷纷成了博士,你还行不行啊?所以在工作10年后再做学生,攻读博士。有趣的是1997年毕业的时候,校学位委员会上午通过了我的博士学位,下午学术委员会通过了我博士生导师资格。当时王建磐校长感到很迷惑,问旁边的人,上午的袁振国和下午的袁振国是一个人吗?

2000年我有幸去教育部工作,后来又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工作,2014年回到母校,回到学术本行,绕着旋转门转了一圈。不同的经历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体会,很高兴和大家分享一下。

当今社会,工作岗位、社会角色发生变化是经常的甚至是必然的,工作的性质、内容、任务不同,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性格特征自然会有不同,每变动一次工作无疑都会有一个适应新岗位的要求。但做同样的件事,面对同样的场景,遭遇同样的困境,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格局、不同的境界、不同的结果?我的体会关键是思维方法,也就是思考问题的方法。思维方法是最高的智慧。知识可以补充,能力可以锻炼,性格可以陶冶,而思维方法成为定势却难以改变。所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很重要。积40年工作之体会,我觉得不论你是什么学科,做什么工作,有三种思维方法是很重要的。

一是战略性思维


 所谓战略性思维,就是考虑问题要有全局性、全面性和前瞻性经常有人说细节决定成败,这话固然不错,在大局确定之后,成败确实取决于细节。但如果不能把握住大局,即使做好细节,也难成大业。就事论事或好高骛远都是缺乏战略思维的表现。在教育部工作的经历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深切感受到战略性思维的重要性。那段时间里我有机会参与了一系列重大教育问题的调研和一系列重要文件的起草,参加了一系列中央领导主持的座谈会、讨论会。回忆起来,面对大量不同的议题、不同的诉求和不同的观点,如何从千头万绪中找出主线,如何在千言万语中寻求共识,如何在当前的需要中把握未来,聚焦到最后就是三点:抓重点,抓方向,抓最大公约数。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没有共识就没有基础,没有方向就没有未来。它给我的启发是只有把具体的事情放在全局当中考量,把个别的事情放在整体当中考量,把当下的事情放在历史当中考量,把个人的志趣和时代的声音结合起来,才能够正确选择、果断判断和长期坚持,才能够举重若轻,事半功倍。

二是专业性思维


所谓专业性思维,就是通过专业训练以后形成的专业态度、专业精神、专业素养。我们有文科、有理科,有的搞基础研究,有的搞应用研究,对于大家各自的专业领域我毫无发言权,我这里着重要讲的是思考社会问题、思考人生问题时的专业思维素养。我们很快要各自奔赴自己的岗位,在一个多元化、差别化的社会里,人们自然需要变通,需要必要的灵活性,但这种变通、这种灵活性不能丢弃理性,不能抛弃自己的专业素养,更不能丧失底线。一个人书读多了,就经常会被人嘲笑为书生意气。什么叫书生气?在我看来就是为人做事有道德底线,有法律底线,有科学底线。作为一个经过了严格训练、学有素养的博士来说,要的就是这种书生气。这样的书生气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底气。当今中国的读书人不是书生气多了,而是书生气少了。什么叫没有底线?“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这就是没有道德底线;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只顾及所谓的“政治正确”,这就是没有法律底线; “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这就是没有科学底线。专业思维是理性的、负责任的思维,不人云亦云,不跟风炒作,更不是知错犯错。专业思维不仅是专业的知识和技术,而且是任何一个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批判品质,研究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所以,专业思维并不仅是知识和智慧的问题,而且是做人的问题,是人格的问题,是敢不敢负责、敢不敢担当的问题。专业思维正是读书人不可替代的价值体现。冯锲先生多次说过,要化哲学为德性,化哲学为方法,我想这大概就是他的智慧哲学的本质吧。

讲到专业性思维,还有一点也想强调一下,就是知一分说一分,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要自欺欺人。现在有些专家喜欢妄议四海,纵论天下,地上的事情全都知道,天上的事情知道一半,使得社会上流行着各种各样似是而非的所谓专家的观点。殊不知某个领域的专家并不是所有领域的专家,有时候专家可能被常人更缺少常识。敢于说不知道这并不是耻辱,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其实这也是专业思维的基本特性。

三是卓越思维


所谓卓越思维,就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懈努力,追求卓越。生活中我们固然是要从每件平常的事做起的,但不平常的事情做到极致就不平常,把每件事情都做到极致,就是卓越。我们国家有近14亿人口,每年只培养5万多博士,是总人口的二十八万分之一。天之骄子也好,社会精英也好,要有点仰望星空的精神,有点超凡脱俗的精神,有点为天下人的精神,有点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不甘于平庸,不舍本逐末,把个人的生活目标和更多的人、和整个社会的幸福联系起来,就一定能视野开阔、情调高尚,成就卓著。

同学们,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一再重复的行为所铸造的。因而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华东师范大学是一所底蕴深厚、充满人文情怀的大学,是一所在细腻和豪情之间保持很大张力的大学,也是简朴和浪漫相得益彰的大学。各位就要打点行装,踏上新的征程了。我们有很多难舍难分的话要说,有很多动人的故事,有很多美丽的回忆,衷心祝愿各位同学,把美丽的回忆留在丽娃河,把智慧和使命带向远方,心系天下,敢为人先,使卓越成为一种习惯,成为社会文明的引领者,成科技创新的推动着,成为优秀标杆的创立者,为社会、为人类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谢谢!



关注教育|就是关注中国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