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至画为高度 画至书为极则——读王国宇山水扇面

 好读又读1856 2017-12-25

书至画为高度 画至书为极则——读王国宇山水扇面

▲12月25日,都市晨报A08—09版

名家档案

书至画为高度 画至书为极则——读王国宇山水扇面

王国宇,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徐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徐州市报业文联副主席、徐州市政协委员、徐州市文联委员、徐州市青联委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书法家,现任徐州美术馆策展总监,曾荣获“中国书法名家工程500家”、“江苏省十大青年书法家”、“江苏省优秀青年书法家”等称号。

作品在第八届全国书法大展中获奖,先后获得首届林散之奖、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书法一等奖、首届全国新闻界书法大展奖。作品还入展全国第七届、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全国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首届兰亭奖书法大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作品大展、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第五届全国楹联展、首届羲之杯书法大展、冼夫人杯全国书法大展、中日书法交流大展、中韩书法交流大展、“挥翰写心”书法十人展、全国“福”字书法大展、“吴韵汉风”书法联展、2006中国书法群落精英联盟展、首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

《新华日报》《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书法》《中国书画艺术报》《书道》《彭城晚报》等20余家全国、省、市媒体专题报道了其书法艺术。

书至画为高度 画至书为极则——读王国宇山水扇面

书至画为高度 画至书为极则——读王国宇山水扇面

书至画为高度 画至书为极则——读王国宇山水扇面

书至画为高度 画至书为极则——读王国宇山水扇面

书至画为高度 画至书为极则——读王国宇山水扇面

国画山水(五桢)扇面

丁酉春节期间,王国宇有三幅山水画扇面在雁南会馆展出。甫一亮相,即被一位热心的藏家盯上。藏家赏识,画家欣慰。艺术上有知音,有赏者、识者伴随,这是非常值得总结一下的好事。

“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国宇山水扇面虽小,却见用笔。唐代张彦远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中国画讲究形似、骨气和立意。想要表达这些东西,靠的就是用笔。用笔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最本质的东西。“神采生于用笔”。书法入画,这是中国画艺术自立于世界艺术的独特景观。中国的书法起源于绘画,文字发展史实际上是一个简化的绘画发展史。至晋代王羲之,书法才真正从实用中解放出来。他赋予点画以鲜活的生命,中锋挟裹侧锋的用笔,具有简、韵、灵、势、力艺术美的特质,于是书法终于上升为章法美、意境美、笔墨美、韵律美的精神性产品。陈子庄说:“中国画应该从整体上看是一幅画,分开看不是画,是书法。”又说:“书法关过不了,画法关也过不了。”吴昌硕作画取石鼓文与散氏盘入画,得苍茫古厚,质朴高迈。齐白石以帖学融入篆刻之手感,得真淳尽出,纤毫毕现。黄宾虹以帖学入三代金文得古厚渊雅,天然舒和。石鲁取法魏碑则雄奇角出,个性鲜明。中国书法碑帖共融,源远流长,它是中国画受用不尽的宝库。

“画到精神飘逸处,更无真相有真魂”。国宇山水扇面虽小,却见境界。境界是中国画的最高标准。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强,中国文化逐步走向自信与自觉,以境界为核心审美范畴的中国画逐渐走向世界,并不断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赞赏。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趋势。“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在中国古代诗论、画论中屡见不鲜。“境”作为美学范畴最早出现于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中。他讲诗中之“境”分为三类: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这三种境界中,“物境”指自然山水的境界。“情境”是指人生经历的境界,“意境”是指内心意识的境界。中国画创作对笔墨所包含的运动性质要求极高,尤其是运笔的方法与节奏,在中国画技法、形式中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形”是实,而“神”是虚,“形”除了可见的一面外,更重要的是“笔性”“笔力”“笔致”“笔势”这一类运笔概念的所指,它们的连贯、律动、节奏像是飘浮于作品之上的雾气,而正是这样一些表现,才能够与作品中的“神”互为依存。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还从其他角度对“境界”进行了划分,如“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外,他还从“境界大小”“有造境”“有写境”等多个角度对“境界”进行了阐述和划分。至此,王国维成为“意境论”的集大成者。

“典雅清逸古香远,始知真放本精微”。国宇山水扇面虽小,却见文心。在绘画领域里,技巧体现的是风格,意蕴体现的是思想。画家只有将二者合为一体,创作出的作品才能被称为完整的艺术。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画的主流,千余年来它本身的发展史实不但体现着其形式技巧的丰富多样性,更重要的是隐藏在作品中的作者自我的博大与深刻性。而这种丰富与深刻,在绘画史上标志着一个总的特色:那就是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与情趣在中国山水画领域内的外在表现。历代无数的山水画家将自己的心智无私地投入到这条浩渺无涯的艺术长河,他们在其内部的各个层次和各方面不断地探寻、体验和把握其生命的流程,才创造出了长河中各种各样排空的巨浪、汹涌的波涛、清浅的涟漪,还有那回环重叠的漩涡。这一切,才使中国山水画呈现万千气象,成为民族艺术的瑰宝。山水画一直崇尚精神的深沉和内心的自由,重视品位,追求高雅,讲究文韵与情趣。这些奠定了中国画近诗情、远俗韵的文化特性。“似·不似·不似之似”,中国画历经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程式和法则,其造型特点也随时代的发展而演进。中国画的造型受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宗教的影响,具有意象化的特点。它既来源于现实中的形象,又有着艺术的加工和处理;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主客观是什么?主客观即诗境文心。“法”是书法,“理”是所以然。从艺者,要有文心。终日、终岁、终生痴迷艺途之中,不知身之为劳,不知物之为累。而其乐在心,自能日有所得,渐入佳境。山水画是建立在传统道家“言不尽意”的思想,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味在酸咸之外”“画外有画”“韵外之致”这些美学思想基础上的。中国的写意画讲究书写性,讲究笔致、节奏、韵律,讲究随意生发、解衣盘礡、无意于佳乃佳,讲究一次性的不可复加,是兼具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艺术。美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李泽厚曾讲:“中国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情感的艺术。‘线’则是时间在空间里的展开……”真正、纯粹的中国画作品是个性的表现、是作者心灵的文本,因此而具有内在美。

清人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这几句话很好地概括了中国画的精神。如何推出更多好作品?这就要求我们的文艺家有精神、有襟怀、有担当。有精神,就是要把中国精神作为时代之“道”、创作之“魂”,彰显崇高之美、信仰之美,提振雄武阳刚之气,扫除颓废萎靡之风。我们的文艺百花园不能“但见繁花,不见精神”。有襟怀,就是要有“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胸怀,放下架子,放宽视野,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以传世之心作传世之文。有担当,就是要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责任担当,以灵魂工程师作为自己的身份定位。

户部山人 2017年3月5日记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