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没有告诉你的,“无以知人”有多可怕

 儒学家风 2017-12-26

《论语》最后一章: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讲了“三知”,知命、知礼、知言。别一问三不知,要不那真的是废了。

 

 

知命和知礼,以前都写过了。说说下知言吧。

知言,最终是知人。知人,当然不只会从语言上得知,多年的便衣警察,在火车站上往人群眼睛一扫,判断那个是小偷,跟上去十不离九是对的。但是,知人是一个大学问,言语是比较直接反映一个人的心识的,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知言了解一个人,是比较普遍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迫害犹太人。有一犹太人兄弟俩,准备投靠他们各自的朋友(德国人)寻求庇护。哥哥准备投靠平时给予他帮助的人,弟弟准备投靠他平时资助的人,并说:“我平时无私的帮助了他很多,让他帮助我一回,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哥哥最终得到庇护,弟弟却给他的朋友出卖了。很多人通过这件事说出规律:愿意帮助你的,都会帮助你,你帮助的,不见得会回报你。但是,这个真的不可以说是规律,它没有绝对性。真正会有绝对性的,是知人。你知道这个人不会出卖你,并且知道的是正确的,那真的不会出卖你。

知人,当然是要准确正确的,才可以算是知人。得到的了解,不能确定和正确的,不能算是知人。

知人,须先知言,这是比较普遍的知人方式。除了一些特殊行业的,知言,真正是生活中了解别人较多的方式。

我当年当老师时,一个班级接过手,一个星期后,对学生的情况就了解了,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大概推理出他父亲的学识和性格,也是大多数是准确的。

现在虽然没有教书,一个教室,从前门走到后门,看看就知道这个班级老师的水平,学生的学习程度,也是比较靠谱的,但知道的程度,不可能很深。

特殊行业的,自然有一套知人的方法,但能借到知言的,就更容易准确的知人。

有点吹牛了,得谦,要不没有好处。


现代的教育,学习知识为主,那有什么文化。读了很多书,未必会知言,那就是只知道而没有化为己用

教育上,一些伪思想在误导着人。平等自由,名称上说得很好听。平等在哪里?老师和学生平等,你还教育得了?上级布置的任务,下级和你是平等的,干嘛听你的?自己去做!人与人之间,只有儒学讲的对等才是比较靠谱的,事实上一直都是在用对等。自由,在哪里?守规则才有相对的自由。而儒学讲“礼”,礼就是规则,入乡随俗是讲礼,也就是遵守别人的规则。所谓的自由,其实还是没有走出儒家的“礼”规则

名称上的误导,画一个假的饼骗人,在伪思想的引导下,每个人的欲望中只有自己,然后他就不能知言了,因为欲望堵住自己的心识

我见过很多孩子,对父母有索求时,父母言语交流,说出要达到索求的条件,却没有去做,只知道一味的哭闹,最后反而讨了一顿打。知言了吗?

我也曾看到七十年代,越南不断的蚕食中国边境,越南领导人还来华索要援助和领土。知人了吗?

怎么样?自我欲望过重,你知言知人吗?后果呢?

 

《论语》,读知道是很容易的,读点知识呗!但它没有告诉你,“无以知人”,对自己来说,是多可怕。

生活中,当你不能知人,就像一个瞎子聋子一样,将会处处碰壁

要知人,就必须去知言,如何知言,这就需要你读《论语》把它读化了,读成文化

不读《论语》,至少,得知道一二条:1别什么都只有想着自己,自己的欲望太重就遮住双眼了。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会设身处地的思考,有时,把自己了解明白了,对别人也大概有点了解了。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