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歌唱共鸣的练习技巧,简单易懂

 焉支书屋 2017-12-27

要取得较好的歌唱共鸣,首先要注意发音器官各部分的协调配合。

怎样才能使发声器官各部分配合协调呢?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常见歌唱共鸣的方法:

(1)口腔共鸣发声时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颚自然放下稍后拉,上颚有上提的感觉。这样声带发出的声波就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咽喉流畅向前。这种口腔共鸣效果明亮、靠前,易于和头腔取得联系,且可减少咽喉的负担,起保护声带的作用。

口腔、咽喉腔壁的坚硬程度直接关系歌唱中良好共鸣的获得。如果腔壁较坚硬,反射声波的作用就强,这样就能获得较好的共鸣,使声音明亮、丰富;反之,如果腔壁呈松软状态,那么它不仅不能反射声波,而且还会将声波吸收,发出细小、无力、暗淡的声音。因此,发声音时,口腔、咽腔要适当地打开,并保持一定的张力,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应处于积极状态,以求获得良好的共鸣。

(2)头腔共鸣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下腭放下,软腭和小舌头尽量上提(像打呵欠或打喷嚏前的准备动作那样),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声波便沿着上腭骨而传送到鼻咽腔、鼻腔里,引起振动(应注意防止气息直接从鼻腔送出,造成“鼻音”)。这种共鸣效果清脆、丰满、富有光彩。

(3)胸腔共鸣发声时,咽喉部呈半打呵欠状态,下腭自然下垂,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并继续传送到胸腔引起共鸣(应防止故意把声音下压,使咽喉部肌肉紧张造成“喉音”)。这种共鸣效果结实、宽厚。

歌唱共鸣的运用

歌唱共鸣的运用与声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整个歌唱过程中,三个共鸣腔体的运用既要主、次分明,又要使声音上下贯通、相互联系、共同参加活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为了在歌唱中求得各声区音色的统一,正确合理地调节共鸣器官,使之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我们应该在混合运用三个共鸣腔体时,根据不同声区的特点,对某一共鸣腔的运用有所侧重。如:

唱低声区时,要求声音低沉、浑厚。它的主要共鸣区在胸腔,因此应增加胸腔共鸣。故 又 称 “胸声区”。唱中声区时,要求声音圆润、流畅,它的主要共鸣区在喉、咽、口腔。因此,就应调节好口腔共鸣,同时适当配合好头腔和胸腔共鸣。故又称“混声区”。唱高声区时,要求声音明亮、高亢,它的主要共鸣区在头腔,就应加强头腔共鸣。故又称“头声区”。在歌唱发声中,只有及时地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条有助于共鸣的练声曲,希望大家认真练习:

示范:

示范 来自老年福电视频道 01:56

您可能还想看:

《歌唱气息的练习,这样练半年你的水平将大大提高》

正确歌唱的口型,拥有动听歌声的基础》

歌唱的张口训练技巧,帮助声音好听10倍》

《简谱十日通全集汇总》

《听歌识谱100首汇总》第二期

《听歌识谱100首汇总》第一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