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理学总结】抗高血压药

 好大水 2017-12-27


抗高血压药


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1、影响血量:中效利尿药

2、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 受体阻断药:卡托普利、氯沙坦

3、钙拮抗药:硝苯地平等

4、作用于血管平滑肌:肼屈嗪等

5、交感神经抑制药:

(1)作用于中枢部位:可乐定等;

(2)神经节阻断药:美加明等

(3)抗去甲肾上腺素能药:利血平胍乙啶

(4)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断药:α受体阻断药,哌唑嗪;α和β受体阻断药,拉贝洛尔

(5)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等


抗高血压药首选药

利尿药 b-受体阻断药、钙拮抗药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一、利尿药:氢氯噻嗪。

特点:

1. 作用较弱,降压平均达10%;

2. 起效慢,多数病人在用药后2~3周内见效;

3. 可用于各型高血压(基础降压药)轻症-单用,中、重症-合用  


机制

初期:排Na 、利尿,血容量减少,BP下降,

长期:排Na 增加,动脉壁细胞内Na 减少,使Na -Ca2 交换功能下降、胞内Ca2 减少。


临床应用

单用作为治疗轻度高血压的首选药。与其他抗高血压药,如b-受体阻断药、ACE抑制药、钙拮抗药、血管扩张药联合应用治疗各期高血压。黑色人种、肥胖、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反应较好小剂量氢氯噻嗪(12.5-25mg/次,1次/日)治疗高血压。氢氯噻嗪


二、b-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

药理作用

抑制肾素释放,阻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对血压的调节;抑制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减少心排出量;阻断突触前膜b-受体,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减少;作用于中枢b-受体,改变中枢性血压调节机制


临床应用

对年轻高血压患者、心排出量及肾素活性偏高者疗效较好 不引起直立性低血压  较少引起头痛和心悸  与利尿药合用对多数高血压患者有效 心肌梗死后患者、高血压伴心绞痛、焦虑症b-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不良反应

中度升高血浆三酰甘油,降低HDL,不改变血浆总胆固醇。突然停药使心绞痛加剧,甚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支气管哮喘、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使用。


三、钙拮抗药:硝苯地平(XX地平二氢吡啶类,短效)

机制:

1.阻滞L型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减少胞内Ca2 ,舒张小动脉;

2.明显抑制血管对NA及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性(高血压大鼠);

3.抑制内皮素诱导的肾血管收缩:减少肾素分泌


特点:

1.降压时不降低重要器官血流量

2.逆转高血压患者心肌肥厚,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

3. 不引起脂质代谢与葡萄耐量改变

4.反射性引起心力增加、心率上升、肾素增加(加用β受体阻断药),


临床应用

轻、中、重度高血压


不良反应

血管舒张头痛、头晕、脸部潮红、心悸、踝部水肿


其他药物

维拉帕米、地尔硫卓、尼群地平、尼莫地平、尼索地平


四、交感神经抑制药

作用于中枢部位的降压药:可乐定(可乐宁)


药理作用

1.中等偏强,外周阻力下降

2.  不降低肾血流与肾小球滤过率,

3.抑制胃肠分泌与运动4.有镇静、镇痛作用


降压机制

1.激动α2受体

2.激动延髓腹外侧吻部的咪唑啉受体,交感中枢张力下降,BP下降

3.促内源性阿片肽释放,镇痛,纳络酮可对抗

4.激动外周交感N突触前膜的α2受体,负反馈,NA释放减少。


临床应用

1. 中度高血压

2.  吗啡类戒毒药


不良反应

1. 水钠潴留( 利尿药)

2. 镇静、嗜睡、头痛、便秘

3. 腮腺痛、阳萎


五、血管紧张素Ⅰ转化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 Ⅱ受体阻断药

卡普托利

药理作用

1. BP下降15~25%,由于舒张小动脉,致使外周阻力下降所致

2.心输出量不变或稍增加、肾血流量增加、脑、冠状A流量不变


特点

1.用于各型高血压

2.防止和逆转患者血管壁增厚与心肌肥大

3.不易致脂质代谢障碍

4.减少糖尿病、肾病、肾实质性损害患者肾小球的损伤


临床应用

1.各型高血压 

2.难治性心衰


不良反应

较少

1.低血压(2%):应从小量开始

2.咳嗽刺激性干咳(15%)

3.高血K 、血管神经性水肿

4.肾功能受损: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5.久用血Zn2 减少:味觉下降、嗅觉缺损、脱发,应补Zn2


氯沙坦

AT1受体阻断药,其代谢物较原药强10-40倍2. 除无咳嗽和血管神经性水肿外,副作用与ACEI相似4. 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和进行性肾损害患者禁用


六、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抗高血压药:

机制

舒张血管平滑肌,降低外周阻力,BP下降


特点

1.反射性兴奋交感N部分抵消其BP下降,增加心肌耗O2。

2. 增加肾素


肼屈嗪(肼苯哒嗪)

特点

1. 中效降压药,适用于中度高血压

2.可诱发心绞痛发作

3. 大剂量可导致全身性狼疮样综合征≥400mg/日,发生率10~20%


七、K通道开放剂

二氮嗪

机制

激活平滑肌细胞的Ⅰk(ATP),胞内K 外流增加,使胞膜超极化,Ca2 内流下降,小A舒张,BP下降


特点

1. 快而强,用于高血压危象及高血压脑病

2. 长时间使用可致血糖上升

3. 激活胰岛β细胞膜Ik(ATP),胞内K 外流增加,胞膜超极化,Ca2 内流减少,Insuline释放减少,血糖上升。


新概念和新思路

1. 有效与终身治疗:BP140/90mmHg

2. 保护靶器管:ACEI 、钙拮抗药等 

3. 平稳降压 

4.  阻断RAS:防治心肌肥厚和血管损伤

5.个体化治疗

6.  联合用药效果好,用量少,副作用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