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学经络(十三) | 身体侧面的疾病找胆经

 随阳 2017-12-28

 | 导读 :


中医学习中流传这样一句话“学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是错”,说明经络是中医临床之必备基础,开始入门学习需要它,最后达到高级临床融会贯通也需要它。


可是多数入门者止步于经络的庞杂和穴位的繁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打破这种畏难情绪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到经络的乐趣,培养学习的兴趣。


胆经主骨,不是肾主骨吗?不了解经络的同学注意了,与骨有关的疾病可以找胆经哦!


还有最重要的:身体侧面的疾病都可以去找胆经。来和李老师一起学习!



 身体侧面的疾病找胆经




▶视频摘自李本强老师在同顺泰和主讲的第七期《经络基础与传统中医外治疗法》培训



附:《黄帝内经》对足少阳胆经的论述


【原文】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之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䪼,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出小指次指之端;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岐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有微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痛,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注释】

 

[1]毛际:耻骨部生阴毛之处。《十四经发挥》注:“曲骨之分为毛际”

[2]髀厌:就是髀枢。即环跳穴。

[3]髀阳:外为阳,内为阴,髀阳就是大腿的外侧。

[4]绝骨:在外踝直上三寸许腓骨的凹陷处。

[5]三毛:《类经》七卷第二注:“大指(趾)爪甲后二节间为三毛。”

 [6]面微有尘:形容面色灰暗,象蒙有尘土一样。

[7]阳厥:此指足少阳之气厥逆为病。

[8]是主骨所生病者:《类经》十四卷第十注:“胆味苦,苦走骨,故胆主骨所生病。又骨为干,其质刚,胆为中正之官,其气亦刚,胆病则失其刚,故病及于骨。凡惊伤胆者,骨必软,即其明证。”

[9]马刀侠瘿:系指瘰疬,生在颈项或腋下等部位。


【语译】

 

胆的经脉叫足少阳经,起于眼外角,上行至额角,折向下转至耳后,沿颈走手少阳经前面,到肩上,又交叉到少阳经后面,入于缺盆;它的支脉,从耳后入耳内,复出走耳前至眼外角后方;又一支脉,从眼外角,下走大迎,会合手少阳经至眼眶下方,再下走颊车,下行颈部与本经前入缺盆之脉相合,然后下行至胸中,穿过隔膜,与同胆互为表里的肝脏相联络,再会属于胆腑,由胆沿胁内下行,经气街,绕阴毛处,横入环跳;直行的脉,从缺盆下腋,沿胸部过季胁,向下与前一支脉会合于环跳,从此沿着大腿外侧下行到达膝外缘,向下入外辅骨之前,再直向下方到外踝上方三寸处的骨凹陷处,下出外踝前,沿足背出足小趾与第四趾尖端;又一支脉,由足背走向足大趾,沿足大趾、次趾的骨缝,至大趾尖端,又返回穿入爪甲,出爪甲后二节间的三毛与足厥阴经相接。


本经脉因外邪侵犯所发生的病证,为口苦,时常叹气,胸胁部作痛,不能转动翻身,病重的,面部像有灰尘蒙罩,暗无光泽,全身皮肤失去濡润,足外侧发热,这叫做阳厥。


本经所主骨发生的病证,会出现额角、下颌即外眼角痛,缺盆肿痛,腋下肿,腋下或颈旁生瘰疬,自汗出而发冷,疟疾,胸、胁、肋、髀、膝等部位的外侧,直至胫骨,绝骨,外踝前以及诸关节皆痛,足第四趾不能运动。


治疗这些病证时,属实的要用泻法,属虚的要用补法,属热的扎针要用速刺法,属寒的要用留针法,阳气内衰而脉虚下陷不起的要用灸法,不实不虚的从本经取治。本经气盛的病脉是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虚的人迎脉反小于寸口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