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2.胆足少阳经脉的起始

 解决人生问题 2019-02-24

12.胆足少阳经脉的起始

【原文】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1,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頯2,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3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4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5,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译文】胆,足少阳经脉,起于眼外角,上行至额角,向下绕到耳后,沿颈走手少阳三焦经的前面,至肩上,又交叉到手少阳三焦经的后面,入缺盆。它的支脉,从耳后入耳内,出于耳前,至眼外角的后方。又一支脉,从眼外角下行至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合,至眼眶下,向颊车,下颈,与前一支脉合于缺盆,再由此下行胸中,通过膈膜,联络肝脏,入属胆腑,沿着胁里,出少腹两侧的气街,绕过阴毛际,横入腹股沟中。其直行的经脉,从缺盆下腋,沿着胸部过季胁,与前支脉会合于腹股沟中,再下沿大腿外侧,下行至膝外缘,下走外辅骨的前方,直下至外踝上方的腓骨凹陷处,出于踝前,沿着足背,出足小趾与第四趾之间。另一支脉,由足背走向大趾之间,沿着大趾的骨缝,至大趾尖端,再回走穿过爪甲,出三毛,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由本经脉气所发生的病变,会感到口苦,时常叹气,心胁作痛,身体不能转动,重者面有尘色,全身肌肤失去了润泽,足外侧发热,这叫做阳厥。本经主骨所生的病症,有头痛、下颔痛、眼外角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大脖子病、自汗出、寒战、疟疾,胸、胁、肋、髀、膝以至胫骨、绝骨、外踝前以及诸关节都痛,足第四趾不能活动。象这些病,实症就用泻法,虚症就用补法,热症就用速刺法,寒症就用留针法,脉虚下陷的就用灸法,不实不虚的就从本经取治。本经的实症,是指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本经的虚症,是指人迎脉反比寸口脉小。

【说明】本节论述的是胆足少阳经脉的起始,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之瞳子髎,由听会过客主人,上抵头角,循颔厌下悬颅悬厘,由悬厘上循耳上发际,至曲鬓率谷,由率谷外折下耳后,循天冲浮白窍阴完骨,又自完骨外折,循本神,过曲差,下至阳白,会睛明,复从睛明上行,循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至颈,过天牗,行手少阳之脉前,下至肩上,循肩井,却左右交出手少阳之后,过大椎大杼秉风,当秉风前入缺盆之外。其支者,从耳后颞颥间过翳风之分,入耳中过听宫,复自听宫至目锐眦瞳子髎之分。其支者,别自目外瞳子髎而下大迎,合手少阳于頯,当颧髎之分,下临颊车下颈,循本经之前,与前之入缺盆者相合,下胸中天池之外贯膈,即期门之所络肝,下至日月之分属于胆也。自属胆处,循胁内章门之里,至气冲,绕毛际,遂横入髀厌中之环跳穴。其直行者,从缺盆下腋循胸,历渊液辄筋日月,过季胁,循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入上髎中髎,长强而下,与前之入髀厌者相合,乃下循髀外,行太阳阳明之间,历中渎阳关,出膝外廉,抵阳陵泉。又至阳陵泉下于辅骨前,历阳交、外丘、光明,直下抵绝骨之端,循阳辅、悬钟而下,出外踝之前,至丘墟循足面之临泣五会夹谿,乃上小趾次趾之间,至窍阴而终。其支别者,自足跗面临泣别行,入大趾,循歧骨内出大趾端,还贯入爪甲,出三毛,以交于足厥阴肝经也。是动则病,口苦善叹息,心胁痛不能转侧,少阳之气不升也。少阳主初阳之生气,故胆气升,十一脏腑之气皆升。

足少阳胆经穴歌:足少阳经瞳子,四十四穴行迢迢,听会上关颔厌集,悬颅悬厘曲鬓翘,率谷天冲浮白次,窍阴完骨本神至,阳白临泣开目窗,正营承灵脑空是, 风池肩井渊腋长,辄筋日月京门乡,带脉五枢维道续,居环跳市中渎,阳关阳陵复阳交,外丘光明阳辅高,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侠溪窍阴闭。

——————————————————

【注释】1.眦:(zì自)眼角。《庄子·外物》:“眦搣可以休老,宁可以止遽。”《列子·汤问》:“拭眥扬眉而望之。”《史记·项羽本纪》:“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说文》:“眥,目厓也。”

2.頯:(kuí葵)颧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頯。”

3.髀:(bì闭)股部、大腿。《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晏子独搏其髀,仰天而大笑曰。”《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淮南子·人间训》:“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

4.跗:(fū夫)脚背。《庄子·秋水》:“蹶泥则没足灭跗。”《黄帝内经·素问·刺疟》:“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5.瘿:(yǐng影)中医指多因郁怒忧思过度,气郁痰凝血瘀结于颈部,或生活在山区与水中缺碘有关的病。可分为“气瘿”、“肉瘿”及“石瘿”等,俗称大脖子病。《庄子·德充符》:“其脰肩肩。甕盎大瘿说齐桓公。”《吕氏春秋·季春纪》:“轻水所,多秃与瘿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