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成就大业,一定要先做好这件事

 秦岭之尖 2017-12-29

 “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这是《人物志》开篇中的一句话。大意是,最聪明的人,莫过于知人。善于知人用人,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曾国藩可以说最擅长这个了,他正是以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而著称的。


他曾说:“鄙人阅历世变,但觉除得人之外,无一事可恃也。”他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但是除了知人用人这块,没有什么可以骄傲的了。可见他对知人用人的重视。



1、为什么曾国藩这么重视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呢?


“千羊之裘,非一腋可成;大厦之倾,非一木可支”,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大势,曾国藩认为国家需要振兴,社会需要发展,就需要大量与之相适应的大量人才,所以,对人才的需求曾国藩一直挂在心上,至于需要多少人才,当然是多多益善。正如因此,曾国藩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搜集人才。


他在京师为官的时候,曾国藩就曾向年轻的咸丰皇帝两次上疏,建议他重视人才的使用、培养,甚至还向皇帝推荐了5位杰出的人才。


2、曾国藩是如何发掘人才的?


在治军以后,曾国藩更是重视人才的发掘,曾国藩求取人才更是到了极致的地步,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他是什么手段都用。他会根据不同对象,或结以交情,或待之以诚,或激之以情,正如他自己所说如白圭之治生,如鹰隼之击物,不得不休”“又如蚨之有母,雉之有媒,以类相求,以气相引,庶几得一而可及其余”


曾国藩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四处去打听当地的人才,在江西、皖南、直隶等地,他一到任就发布求贤令。他的幕僚中如王必达、程鸿诏、陈艾等人都是通过求贤令来到他身边为他出谋划策的。


淮徐一路自古多英杰之士,山左中州亦为伟人所萃。


本部堂久历行间,求贤若渴,如有救时之策,出众之技,均准来营自行呈明,察酌录用。


如有荐举贤才者,除赏银外,酌予保奖。借一方之人才,平一方之寇乱,生民或有苏息之日。


正是曾国藩这种求贤若渴的态度,薛福成(近代著名的外交家)给曾国藩上了一道《万言书》,曾国藩看后非常赞赏,把薛福成留在身边,让他处理洋务。


除了这种求贤令,曾国藩还有其他的手段寻找人才,那就是让别人推荐。每当他在与人通信、交谈之后,都会非常诚恳地请求对方给他推荐人才。方宗诚、陈艾都是吴廷栋推荐的;吴汝纶是安徽人,是方宗诚推荐入幕的;凌焕是刘星房推荐的……容闳则是李善兰、张斯桂、赵烈文三人推荐的。


3、曾国藩是如何吸引人才的?


人才来了也得有适合人才发挥特长的环境,不然人才也会被庸才同化。所以,曾国藩十分注重革除用人唯亲之弊。


不敢恶规谏之言,不敢怀偷安之念,不敢妨忌贤能,不敢排斥异己,庶几借此微诚,少补于拙。


在家书中,曾国藩也不忘给弟弟讲述如何对待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求人自辅,时时不可忘此意。人才至难,往时在余幕府者,余亦平等相看,不甚钦敬。洎今思之,何可多得?弟当常以求才为急,其阊冗者,虽至亲密友,不宜久留,恐贤者不愿共事一方也。


在封家书中,曾国藩告诉他的九弟,要想成就一番大业,没有人才辅佐是不行的,所以一定要时时记得这一点。人才是很难得的,过去在我的幕府中的人,我只是平等相待,不很钦佩,如今想起来,获得这么多的人才,那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弟弟应当经常去求见拜访人才,向他们请教问题,至于军营这种那些平庸的人,关系再亲密,也不能留在身边,不然的话,真正的人才不会来你身边共事的。


寻找人才固然重要,但是,还要先把身边的庸才清理一遍,不然人才也不肯来了,你身边都是一群乌合之众,怎么邀请人才辅助你呢?曾国藩这句话真是一针见血啊!



曾国藩正是用这样的手段和精神去搜集人才、聚集人才、留住人才的。


容闳在《西学东渐记》中记载:“当时各处军官聚于曾文正之大营者,不下二百人。……总督幕府中亦有百人左右。幕府外更有候补之官员、怀才之士子,凡法律、算学、天文、机器等专门家无不毕集。


曾国藩对人才的重视,正是他日后成就“大业”基础,纵观曾国藩一生,推荐担任各级官吏的各类人才有1000余人,其中担任巡抚一级的官员就达几十个,著名的有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等;而其他管局要职的更多。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篱笆要想牢固不坏,需要多个结实的木桩来支撑,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需要多个优秀的人来帮助。小事业靠单干,大事业靠合伙,单人成不了大事,一人成不了英雄。所以,要成大事,就必须要团结一批有才干的人才,做到群策群力,同舟共济,共赴目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