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6

 金色年华554 2017-12-29
 

(七)伯升之死   

 刘縯是汉室宗亲,又是首先起兵的元勋。由于他率先打出了打倒王莽、复兴汉室的旗号,在中原一带政治号召力极强。如果刘縯被推选为新天子,那真可谓是众望所归。然而,事情的进程不像民众预想的那样。自从地皇四年二月刘玄做了天子,改元更始,刘縯仅成为三公之一的大司徒,被封为汉信侯。这个结果,看上去好象也不错,但是其地位却在定国上公王匡,成国上公王凤,大司马朱鲔之下。在更始政权的核心层中,刘縯的排名仅在大司空陈牧之前。

  四方豪杰听说刘玄这样一个无才无德之人居然做了皇帝,刘縯又被绿林系猜忌、排挤,都感到忿忿不平,非常失望,内心不服。前来投奔的人锐减,甚至连攻城略地也不如以往那么顺利。

  有一次,定国上公王匡的平林军攻新野,久久不能攻下。起初,自从刘縯首先举兵起义,所到之处,守将军民只要听到刘縯的名字,都争先恐后地开城出降。因此,每攻一地,起义军的人马不但不会减少,还能够收罗一批豪杰猛士加入。因此,势力发展的非常迅速。起义军在攻城掠地,一般不费什么事情。对于主动开门投降的情况,已经习以为常了。

  这次,王匡的部队攻击新野,守城的官吏不但拒绝,而且抵挡其进攻。王匡派人责问:“为什么不投降?”新野宰---即新野的行政长官,站在城头上说: “愿得司徒刘公一信,才可开城。”等刘縯的部队一到城下,新野宰马上就打开城门,箪食壶浆,迎接大军入城。更始帝刘玄以及周围的重臣听说后,感到极度地震惊和疑虑。这年五月,刘縯攻克宛城。六月,刘秀也带领军马大破王寻、王邑四十二万精锐于昆阳。刘氏兄弟的威名鹊起,越来越响亮。

  绿林系的新市、平林诸将如王匡、王凤﹑陈牧、张卬等人看到刘縯、刘秀兄弟的威名越来越响亮,很是不安。就私下劝刘玄设法除掉刘縯。申屠建、朱鲔、李轶等刘玄的亲信,也在劝刘玄早点动手,以免留下后患。对于日益紧张的政治空气,刘秀敏锐觉察到了什么,刘秀对刘縯说:“绿林这些人,来者不善啊!大哥你还是要提防着点。” 刘縯对此竟然毫不介意,笑着说:“这些人一贯如此,我已经习以为常了。”并不做任何提防准备。

  刘縯的疏忽大意,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

  随着日子的一天天过去,慕名投奔刘縯的人越来越多。刘縯、刘秀兄弟的名声,扬遍中原,响彻四海。功高震主,尾大不掉的局面越来越突出。这下,更始帝刘玄再也坐不住了。就跟身边的亲信申屠建、朱鲔、李轶等合谋,准备除掉刘縯。有一天,更始帝刘玄借故召集诸将到宛城开大会。更始帝对刘縯说:“大司徒,把你佩剑解下让朕看看。”刘縯解下佩剑奉给更始帝。刘玄本来想下令动手杀掉刘縯。到了这个节骨眼上,刘玄竟然呆呆地楞住了,手拿着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绣衣御史申屠建一看不妙,赶紧上前,假装说要奉献玉玦。玦即“决”也。意思是让刘玄早下决断。可是,刘玄畏惧刘縯的英武,竟然不敢动手,始终一言不发。刘縯虽然一时糊涂,但是他的部下也有精明人,看出了其中的门道。这场宴会散了之后,刘縯的舅舅樊宏专门找到他,对他说:“昔日高祖与项羽鸿门之会,伯升还记得吗?范增举玦以示项羽。今天申屠建此意,难道不是来者不善吗?”刘縯竟然笑了笑,没说什么。在此之前,刘縯、刘秀的挚交李通,有个叔伯兄弟叫做李轶,本来和刘秀也是好朋友,而且一起从舂陵起兵,关系一向很好。等到进了宛城,刘秀发觉有些不对劲了。刘玄的亲信重臣大司马淮阳人朱鲔,一向和刘縯不和。李轶谄事朱鲔,非常地殷勤。李轶对待刘縯,也是很恭敬。可以说是两边持望,两面讨好。刘秀多次劝哥哥:“李轶这个人不能再相信了。”刘縯还是不听。过了几天,终于出事了。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刘縯的部将刘稷,也是舂陵宗人子弟。起兵后,刘稷一直带兵在外作战。他作战勇敢,屡次突出敌人的包围圈,屡建战勋,勇冠三军。起初,更始帝即位于舂陵的时候,诏告四方。刘稷听说后,非常愤怒,喝道:“最早起兵举大事的人是刘伯升兄弟!而今的刘玄却做了皇帝,他算是个什么东西!?”刘玄等人听说后,对于刘稷痛恨之极。然而由于刘稷典兵在外,鞭长莫及,不能不好得罪。非但不能得罪,还要笼络他。因此,就封刘稷为抗威将军。诏书下至刘稷的大营,刘稷竟然拒绝接受这个职位,把使者赶了出去。也就是说,不承认刘玄的皇帝身份,质疑诏书的合法性。

  到了这个时候,刘玄震怒了!他再也忍受不了这种羞辱,派了大将带了数千兵马,闯入刘稷的大营之中,将其五花大绑,逮回宛城下狱治罪。随即,刘玄召开御前会议进行讨论,决定如何处置刘稷。当时,刘縯正在外地领兵作战,听到这个消息,非常焦急,赶紧上书为其说情。写完了奏章,他还是觉得不保险,便亲自赶回宛城为刘稷说话。在朝堂上,刘縯据理力争,向刘玄犯颜进谏,极力为刘稷分辩,想保住他的性命。可是,此刻的刘玄正在火头上,对于刘縯的话根本听不进去,命他不要再说了。可是,刘縯却还在继续辩护。刘玄一看,更加怒火中烧:“本来这个事情就与你刘縯有关,你还敢来为他求情!胆子也真是太大了!”他更加愤怒,坚持要处死刘稷。

  此时,李轶是刘玄身边的大红人。他觉得:给申屠臣报仇的时机已经来了。于是,他和朱鲔一起对刘玄说:“刘縯为叛逆说情,理应同罪。”于是,刘玄下令将刘縯逮捕,押赴刑场与刘稷一同处决。

  宛城的法场之上,刘縯、刘稷被五花大绑,跪在地上。刀斧手们手持着鬼头大砍刀,站在他们身后。此时的刘縯,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他为自己功业未竟而感到惋惜,也为死在自己人的手里感到遗憾。最让他恨恨不已的是,即将踏上黄泉之路,也没能见上自己的兄弟刘秀一面。此刻,心中在说:文叔!你要为大哥报仇!今后我们刘家全靠你了!

  随着监斩官的一声令下,紧接着“喀嚓、喀嚓”两声,刘縯、刘稷的两颗人头被摘下,鲜血染红了刑场的土地。

  刘縯---这位首先揭竿而起反抗新莽的一代雄杰,就这样惨死在更始帝刘玄的刀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刘縯的死,真是太可惜了。  客观地说,刘縯之死,他本人应该负很大的责任。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锋芒暴露过早,遭到当权派的嫉恨。另外他疏于防范,在没有军队保护的情况下,当庭争谏而导致最终被害。

  刘縯一死,对于刘秀来说,无疑犹如青天霹雳,几乎令他当场昏厥过去。刘縯之死,对于舂陵刘氏家族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一击。他们失去了领头雁,失去了掌舵人,顿时群龙无首,成了一盘散沙。刘縯不在了,刘秀---刘文叔,这位硕果仅存的刘家独苗,能够挑起重担吗?

  大哥的死,也给了刘秀的精神上沉重一击,从此,他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家寡人。对于杀害大哥的惨死元凶---刘玄、朱鲔、李轶,他眼珠子都红了,恨不得马上率兵杀进宛城去,将这些仇人碎尸万段,给大哥报仇雪恨!尤其是对李轶这个始作俑者,刘秀一想起他就气不打一处来。恨不得亲手拿着长剑在他身上戳几个血窟窿。

  可是,不能啊!现在还不是时候,“忍字心头一把刀”,眼下,只能是忍,必须忍、只能忍啊……刘秀心中暗暗发誓:刘玄、朱鲔、李轶!“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咱们走着瞧吧!将来有你们的好看!

  刘秀悲痛之余,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也许他一直在这样想:大哥死了,我应该怎么办呢?今后的道路应该怎么走?他感到非常的迷茫……  经过一昼夜的痛苦思索,他终于下定了决心。  

(八)韬光养晦  

  刘秀是在父城前线作战之时得到刘縯死讯的。在昆阳大战获胜之后,刘秀率军北上,接连攻克颍阳、父城,声威大振,正准备乘胜扫荡颖川郡诸地。得到这个噩耗之后,刘秀决定回宛城向刘玄请罪。

  第二天,刘秀从父城县出发,带领少数随从纵马飞驰四、五百里,南下奔入宛城。他一进城,不先去大司徒府奔丧,而是先去刘玄府门前,请求谒见更始帝刘玄。可是,刘玄一直拒不接见他,让门人传话说:刘将军,回去吧!该干什么就赶什么去!

  刘秀在门口苦巴巴地等了半天,最终却等来了这么一个结果。虽说是在意料之中,他还是有些沮丧。无奈之下,只好纵马奔司徒府而来。

  此时,宛城的大司徒中,当然是一派忙乱,司徒府下属官吏们都在忙着办丧事。刘縯生前是大司徒,虽然获罪被诛,由于他生前有功,刘玄没有株连他的家属。属吏们看到刘秀来了,就想和他说几句知心安慰的话。可是,刘秀却什么多余的话也不说,凡是有人来吊唁,刘秀总是深切地自责,只说自己的过错,从不涉及大哥的事,没有一句提到自己在昆阳的战功。遇到前来吊唁的宾客,言谈举止如同平常一样,毫无悲戚之容。饮食上也没什么忌口的,该吃什么就吃什么。他甚至不为刘縯服丧,还是穿着平时的衣服。

  刘玄听说后,不见刘秀,直接下诏封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加封武信侯。又命他不必去前线了,以后就留在宛城做官。

  自己的大哥被人杀了,不但不起兵报仇,反倒向仇人去谢罪,还不敢为大哥服丧,竟然和没事人一样。仇人刘玄不但没杀了刘秀,不但没有斩草除根,还升了他的官,封了侯。这种不寻常的晋升提拔,这是连昆阳之战建立那么大的功勋都没有得到的。

  这一系列诡异事件的背后,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意味着什么呢?刘縯之所以被杀死,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对刘玄的皇帝地位构成了直接威胁。他不过是起义军内讧的牺牲品而已。

  刘縯与刘玄的斗争,本质是权力之争,是为了皇位而展开的血腥争斗。刘縯的被杀,在义军之中产生了强烈的震动。尤其是在舂陵和刘縯一起举兵的刘氏宗室子弟以及宗室系将领,对于刘縯的死总是愤愤不平。实际上,刘縯的死,是刘玄对宗室系将领一个严厉警告,其实就是“杀鸡儆猴”。刘玄用血腥的屠杀告诉这些人,我才是合法的皇帝,我才是真命天子。我连刘縯这样的元勋重臣都敢杀,还有谁不敢杀?刘縯被刘玄诛灭后,刘玄除去了对自己地位具有最大威胁的一块绊脚石,他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今后再也没人敢对他的地位发出挑战了。

  为什么刘秀不敢起兵为大哥报仇?原因有四: 

 其一,刘玄是大哥刘縯生前和绿林系、宗室系将领一起拥立的皇帝,更始政权的合法性不容质疑。更始帝做的再不对,也是皇帝按律行事。如果刘秀起兵复仇,虽然能够获得道义上的同情,但是在法理上就落了下风。起兵讨伐更始帝,就是犯上作乱,政治上处于被动地位。

  其二,当时,刘氏一门老小数百口,全部都在宛城。俗话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叔父刘良,大姐刘黄一家、三妹刘伯姬一家,尤其是新娶的夫人阴丽华一家,都在刘玄的控制之下。如果刘秀头脑发热,胆敢起兵造反,刘氏一门几百口的性命怕就难保了。恐怕刘秀起兵之日,就是刘家举族覆灭、人头落地之时。小长安一战,刘氏一门死了几十口。刘秀实在没有胆量拿自己的亲人、家眷的性命开玩笑。这个教训实在是太深刻了。刘秀不敢造反,主要是由于投鼠忌器,心有顾虑,担心家属遭殃被害。

  其三,宛城朝廷的实权掌握在王匡、王凤、朱鲔、陈牧、张卬等绿林系将领的的手中。换句话说,刘玄的背后是一个集团,是绿林集团在背后为刘玄撑腰。刘秀虽然在昆阳一战成名,但是他取得战功主要借助的是绿林系统的力量。大哥刘縯的亲信部队不仅人数少得可怜,而且大多数将领、士兵实战经验不足。参与的最大规模战役是宛城战役。所经历的战斗的残酷性,根本无法和昆阳之战相提并论。也就是说,一旦刘秀招集旧部起兵为大哥报仇,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其四,王莽虽然遭到沉重的打击,但是具有一定的实力。随时可能卷土重来。毕竟,王莽是更始政权各系统的共同敌人。绿林系与刘縯系的矛盾再大,仇恨再深,也比不上和王莽的矛盾大、仇恨深。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利益:那就是必须先推翻新莽王朝。至于谁将来得天下,那是以后的事,先把王莽灭了再说。推翻王莽,中兴汉室,是大哥刘縯生前的夙愿,也是刘秀本人的政治理想。如果为了报私仇起兵,则与此背道而驰。这是原因之四。

  正是因为基于以上四个原因,刘秀根本不敢妄动。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忍耐。

  那么,刘秀为什么要如此迅速地赶回宛城谢罪?他难道不怕陪着大哥一起上路?为什么刘秀在办理丧事的时候,不敢为大哥服丧?还要“饮食言笑如平常”?

  这是由于刘秀算准了刘玄不敢轻易对自己下手。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刘縯、刘秀兄弟毕竟是首义元勋。宗室系虽然在更始政权中的实力相对弱小,但是毕竟也是有一定实力的。尤其是昆阳一战,以刘秀为代表的宗室刘縯系将领也建立了殊勋。宗室子弟在夺取宛城的战役中也立下了战功。更始政权为了保持稳定,为了保持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平衡,也不敢轻易下手。尤其是杀了刘縯之后。刘縯深得民心人望,宗室子弟虽然心怀怨恨,敢怒不敢言。刘玄如果再杀了刘秀这样一位刚刚在昆阳立下大功的战将,可能将会激起大变。因此,就一般情况而言,刘玄绝不敢轻易杀刘秀。

  其次,很多志士能人都是冲着刘縯才来投奔更始政权的。更始政权也想取得天下人的支持,也想招募更多的英才加入。如果失去了人望、民心,对于更始政权极其不利。杀了刘縯,在政治上已经失分很多。如果再杀了刘秀,谁还敢来投奔自己?

  第三,刘秀在昆阳的战功以及和绿林将领的交情,也是他的护身符。昆阳一战,要不是刘秀力排众议,坚持抵抗,恐怕更始政权早就覆灭了。尤其是在诸臣之中排名第二的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等人,刘秀对他们可谓有救命之恩。刘玄要杀刘縯,王凤、王常他们可能觉得与自己没多大关系。但是刘玄要杀刘秀,那就要掂量、掂量,要看看王凤、王常他们答应不答应。

  因此,刘秀判断,刘玄决不敢轻易杀自己。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刘秀才敢孤身驰回宛城谢罪。

  刘秀只身驰回宛城谢罪,实际上是给刘玄做的一个和解姿态。他的意思是:“大哥已经被你们杀了,我作为罪犯亲属前来请罪,你们朝廷就看着办吧!”刘秀此举,实际上是在摸刘玄的底牌,看对方究竟想拿自己怎么办。刘玄之所以迟迟不接见刘秀,主要是还没有拿定主意,暂时还不知道怎么办,实际上是在暗中观察刘秀的举动,然后再决定怎么处置他。实际上就是想抓他的把柄。一旦刘秀言语失谨,被刘玄抓住,那真的将和要他大哥一起“上路”了。刘秀当然对此心知肚明,所以就采用韬晦之计,有意装做满不在乎的样子。不但不给大哥服丧,甚至“饮食言笑如平常”。绝口不谈在昆阳的功劳,意思是我从来不认为这个功劳是自己一个人立下的,所有的功劳应该归功于更始朝廷,归公于皇帝刘玄。刘秀的行为,是用行动清清楚楚地告诉朝廷,我刘秀对朝廷没有丝毫怨恨,而且从来不敢居功自傲,愿意服从朝廷的领导,愿意俯首帖耳做刘玄的臣子。当然,刘玄也不是傻瓜,明明知道刘秀这样做可能是装出来的。但是没有把柄,无法治他的罪。而且刘秀又刚刚在建立大功。平白无故地杀了刘秀,实在难以服众。这简直是要逼着宗室刘縯系将领起兵造反。更何况,刚刚杀了刘縯,不但宗室刘縯系将领强烈不满,海内外负面影响也太大。经过斟酌,刘玄决定不但不杀刘秀,而且还要晋升其为破虏大将军,加封武信侯。此举也是一石三鸟:

  一是向外界宣示:有功必赏、有罪必诛。以昆阳战功的理由晋升提拔刘秀,理由够充足的了。真可谓是冠冕堂皇,让任何人都无话可说。刘縯有罪当杀。刘秀有功必赏。想外界塑造一个英明果决的君主形象,是想在政治上为自己抢分。

  二是最大限度抵消刘縯被杀造成的负面影响,挽回舆论上的不利局面。刘縯的声望很高,他的被杀在中原一带震动很大。刘秀作为罪犯的亲属,不仅不追究他的连坐责任,而且还提拔晋升。向外界显示了更始帝宽大为怀的胸襟。

  三是安慰宗室刘縯系将领,为宗室系拉出新的代言人,用以牵制绿林系。刘玄本身也是宗室子弟。绿林系一家独大,过于专横跋扈,对自己将来也会造成威胁。让绿林系、宗室系之间相互牵制,刘玄才好居中控制,真正掌握局面。

  就这样,大哥刘縯的死,刘秀不仅没有因此受到连累,反倒因此升了官。由一个小小的太常、偏将军晋升为破虏大将军,并被加封武信侯。一举成为宗室系的新领袖,从而取代刘縯成为舂陵宗室系势力的代言人。就这样,通过韬光养晦,通过机敏的政治头脑,刘秀本人以及刘氏宗族的性命保全下来了,度过了难关。

  纵然如此,刘秀卓越的才能还是引起更始政权高层的疑忌。尤其是李轶、朱鲔等人,经常在更始帝刘玄面前给他提醒,不能小看了刘秀。李轶、朱鲔等人多次上奏说:刘秀这个人不能重用,当心他成为刘縯第二。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刘秀从此在更始朝廷中过起了低眉顺目、韬光养晦的日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