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记》商君列传—变法强秦,帝国崛起

 金色年华554 2017-12-29

对于秦国,世人的评价不一。记得小的时候学习历史,印象最深的就是暴秦,关于连坐、腰斩、车裂等酷刑,关于焚书坑儒、坑杀俘虏等等暴行。可是大家如果看过孙皓晖所著的《大秦帝国》就会对于秦国产生颠覆性的认识,我也曾经有个疑问,暴秦如果只是残暴不仁,怎么可能一统华夏呢?这个问题深深的困扰着我。

秦孝公和商鞅

质变是量变的积累,厚积薄发是无数代人不断传承的结果,在大秦帝国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很多人,有很多事。其中有一件事情让秦国从贫困弱小到富庶强大,这件事叫做变法,有一个人把秦国带上了强国之路,这个人的名字叫商鞅。

商鞅,卫国人,原名卫鞅,法家法制派代表人物。卫国是个小国,自然没有商鞅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于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他来到了魏国,拜在了公叔痤的门下。公叔痤知道卫鞅是人才,便在魏王面前举荐他,魏王不置可否,公叔痤又说如果大王不用卫鞅就把他杀了吧,免了被别国所用,魏王说好吧。

公叔痤叫来卫鞅,把自己和魏王的对话告诉了卫鞅,并让他赶快逃走。卫鞅说老师不必担心,魏王既然没有听您的建议用我,自然不会听您的建议杀我的,后来魏王果然没有对卫鞅采取任何行动。从这件事上看,商鞅的智慧已经超过了他的老师公叔痤,他有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商鞅选择秦国

商鞅经过考察和对列国的分析,认为只有秦国才能实现自己法家治国的理想和抱负,于是他离开了魏国,到秦国谋求机会。在这里他遇到了这辈子最值得信任的朋友,秦孝公嬴渠梁,正是由于秦孝公的绝对支持,商鞅的变法才能在秦国获得成功。秦孝公话虽然不多,但总是在关键的时候出现,为商鞅变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支持。

变法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可以说荆棘丛生,各方面的反对意见或明或暗,都企图组织变法,因为变法是要改变旧体制,是要重新进行利益分配的,受到损害的人自然不会甘心情愿接受。

首先秦国的老氏族就不会接受,代表的人物是甘龙和杜挚。在变法还没有实行的时候他们就坚决反对,甘龙是个厉害的人物,韬光养晦的高手,他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飓风过岗,伏草惟存”。大风过处房屋倒塌万物凋零,大树都被连根拔起,房屋倒塌,只有那看起来最不起眼的小草没有受到影响。

孙老师饰演的甘龙

在变法之初,商鞅和甘龙就曾经就变法进行了一场论战。商鞅在向秦孝公阐述自己的变法主张时提出“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核心提出了道德高深的人必定和常人不合群,因为视野格局不同,获得巨大成功的人必定和大众的想法不一致,变法是少数精英才能理解和认同的,但好处是秦国将变强。

甘龙立刻予以反击,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他倡导的是黄老之术,这是汉代文景之治的管理基础和政治根基。但是黄老之术和秦国国情不符,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从老氏族的利益出发,甘龙实际上是清楚这点的。商鞅对甘龙的言论予以了坚决的回击,说甘龙这是世俗之言,无变化就无发展,只有变才能进步,古往今来都是如此。秦国需要的不是休养生息,需要的是变法图强。

见到老师甘龙没有讨到什么便宜,杜挚继续发难,他说没有十足的把握就不要轻易改变原来的规矩,没有十分的利益就不行动,这是从古至今的真理所在。商鞅说治理国家没有完全一样的办法,让国家发现强大也不一定要学古代圣贤。夏商的交替都是没有按照古法循规蹈矩的结果,因此遵循过去的治国办法没有什么可以推崇的,针对现实的情况因地制宜的改革也没有什么可非议的。

商鞅变法在早期进展的并不顺利,因此他就在南门在立了一根木头,告诉大家谁要是能把他搬到指定位置就给予赏金,开始没人相信,后来商鞅提高了赏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人就如搬木头,果然得到了赏金,从此秦国的法律取得了人们的信任,一个法治国家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商鞅“徙木立信”的典故。

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让秦人都懂得规矩和法度,凡事以法适从,在几千年前实现了朴素的大治社会,让秦国成为了战国后期的强国,具备了灭国的能力。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坚定的支持者,老氏族诬陷商鞅,商鞅逃到一处民宅,主人却不敢收留,因为秦法不允许,商鞅不仅感叹到自己的变法确实深入人心,达到了人人只知道有秦法,却不知道有商君的地步。

法家法制派商鞅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